Amazon 忽悠了一轮人做音箱,结果自己却做了一个平板?
Rokid 新品 Pebble 天猫正式开售,成为中国版的 Echo 只是时间问题吗?
品牌、渠道、海量用户……都是大问题。
2015 年下半年,初创公司 Rokid 推出了第一款桌面机器人产品,凭借半透明的屏幕设计以及极具「个性」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获得了业内和极客们的青睐。
2016 年,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头,Rokid 在硅谷成立了除杭州、北京之外的第三个办公室——Rokid R-Lab。
紧接着在 9 月份,Rokid 完成了 65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成为一家估值 4.5 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公司。
同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Rokid 也正在为他们的第二款产品——Pebble(月石)进行打磨以及持续的预热,随之而来的是 CES 大奖、红点、iF 以及「全球 Top 50 AI 公司」的荣誉。
最近,Rokid 在新品 Pebble 宣传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投入:投放知乎首页和内页广告、朋友圈小视频、还邀请了 Rokid 内部的 5 名博士开展了一场线上的「知乎 live」……
5 月 15 日,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下,Pebble 在天猫官网上正式开售,仅有深灰这一颜色可选。
Pebble 之初体验:少了屏幕,交互尚好
此时,深圳湾(公众号 ID:shenzhenware)已经抢先体验(调戏)了 Pebble 一段时间,先来说一些感受:
硬件上,相比 Rokid 的上一代产品,Pebble 去掉了半透明屏幕这个曾被不少人称赞的一部分,使得产品更轻量化,同时由于成本的缩减,Pebble 的价格也获得了大幅度下降,天猫售价为 1399 元(Rokid 上一代产品的价格为 5280 元),更进一步的接近消费群体。
由于轻便、内置充电电池,用户可将之携带到屋内的任何地方甚至是户外,但对于用惯了 Rokid 的用户(比如我)来说,去掉的屏幕总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屏幕互动、时间信息显示等)。
Pebble 的外形如一个圆润的大石头,音箱和拾音腔各占一半,Pebble 的上半部分采用磨砂合金材质。与亚马逊 Echo 相类似,Pebble 设置了开关,加、减音量,静音这 4 个物理按钮。
据 Rokid 设计师姜公略此前在「知乎 live」里的描述,Pebble 的灵感来自于单细胞生物,暗示着 AI 正处于元年阶段,这样的外形设计也使得产品与家居融为一体而不显得突兀。另外,姜公略表示,斜切面的设计主要得益于 Google Home 的启发,一方面使麦克风朝向用户以扩大收音范围,另一方面可方便用户对物理按钮的操作。
语音交互上,基于前一代产品的学习和积累,Pebble 的语音助手「Rokid」在智能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当然,「唠嗑」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如前文所提到的,对于那些稍有焦虑倾向的用户来说,少了一块屏幕相当于缺少了一个反馈机制,也就会有「它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的顾虑。好在除了肚子上的一圈 LED 灯外,Pebble 在每听到一句人话后都会有电子声音的反馈,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不仅显得「人性化」,还不会造成干扰。
想让机器人更像「人」,情感交互必不可少
与市面上大部分采用第三方语音技术的机器人不同的是,Rokid 的硬件、语音技术均由团队自主研发、自主把控。为了让机器与人的互动显得更自然,Rokid 团队在语音和人机交互设计上费尽了心思。
比如,「Rokid」(中文为「若琪」)这个二音节唤醒词的打磨就花费了他们将近一年的时间,且最终有了不错的表现。这样一来,符合国人称呼熟人时直呼名字的习惯,让 Rokid 更亲近用户,成为他们的家人、朋友。
同时,为了避免机械式的交互体验,Rokid 在声音的打磨上也不马虎,他们认为,每个机器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以及独有的「个性」。采用 TTS 语音合成技术以及 AI 的打磨,Rokid 最终得以向用户呈现出温和且不失个性的声音。
另外,为了让机器人更像「人」,情感交互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拿业界的标杆—— Alexa 来说,它的「性格」由三名女性塑造:拥有创意写作硕士学位的米歇尔·里根-兰森负责组织 Alexa 的原始回应;专门从事人格科学研究的心理学毕业生法拉赫·休斯顿负责确保那些回应符合消费者的期望;而拥有自然语言处理专业知识的数学家贝丝·霍尔姆斯则负责选择进入 Alexa 词汇库的热门事件,比如说超级碗比赛。
贝丝·霍尔姆斯、法拉赫·休斯顿、米歇尔·里根-兰森
此外,里根-兰森的手下是一帮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和音乐家,他们每周完成的写作练习会被整合到 Alexa 的「人格」当中。随后,团队会就这些内容进行研讨,其中大部分会被弃置,Alexa 的「性情」可能会在务实、直接和异想天开、幽默诙谐间摇摆。关键在于取得正确的平衡,尤其是在处理敏感话题的时候。虽然没有 Alexa 那样海量的数据基础,Rokid 也正在朝这方向努力。
姜公略表示,随着语音语义识别技术(NLP)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VUI(人机语音交互)在应用层面上有了更大的潜力。在 AI 的加持下,线性语音交互方式的效率得以提升,特别是在「选择」这一操作的优化上,AI 能够根据智能分类以及对用户习惯的长期学习,为用户过滤、筛选掉不必要信息以提高命令下达、执行的效率。让 Rokid 的 VUI 朝着高效、智能化也是团队的重要目标之一。
卖硬件亏损是常态,或许「语音技能生态建设」是正事?
截至发稿前,Rokid 在天猫的销量为 200 以上。据悉,Rokid 的上一代产品的总销量超过一万。一位行业人士在接受深圳湾的采访时表示,据市场统计,1000~2000 元价格之间的机器人销量普遍不太乐观,更何况市场上有同类产品早已上线,虽然比前代产品的价格低了不少,Pebble 的预期销量也将可能在一万左右,但主要还是限定在前期所培养的用户范围内,扩展的难度也比较大。
另一位行业人士的评论是,Rokid 的定位本身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不是卖硬件的厂家。对于一家初创的 AI 公司而言,品牌和渠道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一大弱势,卖硬件亏损也将是常态。
这位行业人士继续讲解道,而对于像 Amazon 这样的大公司来说,Echo 也并非盈利。Amazon 卖产品背后的真正目的在于 Alexa 的语音技能生态建设,目前,Alexa 的技能已突破 12000 大关,就如当初 Android 上线以来从 1 万到 10 万个技能的情形一般。目前,Alexa 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语音识别、麦克风阵列、降噪、语义理解等,已实现了全站的语音交互。
就国内情况而言,因起步较晚,大部分智能语音技术公司专注于平台和产品的打造,产品化尚不够成熟。从实验阶段的技术,到工程化、产品化,再到开放给第三方合作伙伴,以及广大开发者,再到培育开发者和技能市场,Alexa 用了 5 年时间,国内即便是百度 Duer OS 也还有不小的差距。
Rokid 已与不少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企业合作,在 to B 的市场积极探索。同时,通过品牌和渠道不断的积累 C 端用户。而 Rokid 的类 Alexa 软、硬件开发平台也在邀请开发者内测中。当 Rokid 的 AI 平台可以让开发者实现快速开发,从而提供给 C 端用户更加丰富的语音技能应用,Rokid 就能在 to B、to C、to D 三维一体中打造属于 Rokid 的语音技能生态。
Pebble 要成为中国版的 Echo,需要更强的品牌和渠道,更需要平台级的技术和内容支持;而 Rokid 要成为中国版的 Alexa,除了时间,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