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fyMake 首款消费级 3D 纹理 UV 打印机 E1 刷新 Kickstarter 众筹记录,开启全民创意新时代

OWS 耳机是大风口?比头戴舒服、比 TWS 护耳、比骨传导便宜,但……
大佬差点扑街、小厂前仆后继、白牌竞争惨烈、手机厂还在观望。现在入局 OWS 蓝海,还有机会吗?
我们马上准备开一款耳机,OWS 的。
我们新的 OWS 耳机月底就要发布,现在正在跑供应商渠道。
我们的 OWS 耳机在抖音等电商卖的特别好。
……
那些年做 TWS 的老板们,这两年都竞相的加入了 OWS 的赛道。
据环球资源策展负责人蔡总介绍,今年 4 月的香港环球电子展上,参展的音频厂商有 800 家之多,保守估计 OWS 耳机产品及 ODM/OEM 服务的厂商超过 100 家。预计 10 月的秋季电子展 OWS 耳机的参展厂商数量将更多。
与其说 OWS 耳机是新品类,不如说 OWS 是个新词汇。
OWS,即 Open Wearable Stereo 开放式立体声耳机,相比 TWS 耳机,主打不入耳的佩戴特性。
过去我们见过很多类似的不入耳的耳机形态,如夹耳式耳机、反挂式气传导无线耳机、以及骨传导耳机,与 OWS 耳机一起,广义上都可以被整体合进「开放式耳机」这个大品类。
而作为当前厂商们力推的新品类,OWS 耳机有它独有的特性和卖点。正如他们都齐刷刷的打出了广告:
我们 OWS 耳机比头戴耳机佩戴更舒适!
我们 OWS 耳机比 TWS 耳机更护耳!
我们 OWS 耳机比骨传导耳机更便宜!
我们 OWS 耳机轻质、长续航,长时间佩戴无压力!
众所周知,常见的入耳式 TWS 耳机长期佩戴易对耳朵产生损伤、滋生细菌等问题,运动场景下佩戴也会有类似「听诊器效应」的不适感。开放式耳机则为解决这些痛点而生。
但过去好多年都没有被 Sony、Bose 等大品牌带火的耳机子品类,怎么就能被这一波深圳厂商给玩火了呢?
开放式耳机或 OWS 耳机真的有这么火吗?它的佩戴和发声方式会为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吗?它会替代 TWS 耳机、成为新一轮强劲增长的动力吗?
OWS 耳机前辈:能打的索尼,求稳的 Bose
1、索尼
与索尼成熟的降噪耳机(头戴式和入耳式)相比,索尼的开放式耳机更像是个创新品类。在过去的几年里,索尼陆续推出了多款在设计上迥然不同的开放式耳机,在探索中前行。
Xpera Ear Duo 是索尼在 MWC 2018 上亮相的首款开放式耳机,主打「情景感应和自动活动识别」。

△ 索尼 Xpera Ear Duo,图源:Digtial Trends
它搭载有空间声学导体,可以将发声单元在耳后产生的声音传输到耳内。特别设计的环形支架环绕着耳道,聆听音乐的同时也能感知外界环境声。
它还支持如点头、摇头接打电话的自适应操作。
2022 年推出的 LinkBuds 更成熟、也更广为人知,因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被行业亲切的唤作「甜甜圈」。
△ 索尼 LinkBuds
在音频设计上,LinkBuds 也有不少创新,如在小体积的音腔里塞入了索尼的 V1 芯片,还有 12mm 环形驱动单元、通透的听音模式、交互上的广域点击等等,这些在旗舰 TWS 耳机上看到的产品特性。

今年年初,索尼 Float Run 上市,它是一款全新设计的针对运动场景的开放式耳机。
Float Run 采用了类似颈挂式耳机的设计,将一枚 16mm 的大尺寸动圈单元「悬浮」于耳道外,通过定向音频等技术,将声音传入耳道。

△ 索尼 Float Run,图源:RTINGS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21 年上市的耳夹式气传导耳机 Ambie,也是索尼旗下产品,Ambie 为其子品牌。

△ Ambie Earcuffs
2、Bose
Bose 首款开放式耳机发布于 2021 年 1 月,耳机名为 Bose Sport Open EarBuds,也是一款为运动场景打造的开放式耳机。
相比于索尼各式各样花哨的外观设计,Bose Sport Open EarBuds 就显得有些拘谨。
机身整体朴实厚重,并设有用于手动切歌、激活语音助手的实体按钮。

△ 图源:Engadget
它搭载有一枚 16mm 动圈单元,内置自研的 OpenAudio 技术,通过耳塞外部的挂钩,可自主调节将耳塞出音口对准耳道。
Bose Sport Open EarBuds 的充电方式也和我们常见的仓式充电器不一样,采用了类似给智能手环/手表充电的充电方式,通过有线的磁吸式底座,为耳机充电。

△ 图源:Engadget
OWS 耳机新锐:敢于挑战的 Oladance,轻松迎战的韶音,激进的 Cleer,还有竞争惨烈的白牌

△ 左上:Oladance Wearable Stereo Earbuds,右上:Cleer Arc,下: Bose Sport Open Earbuds | 图源:Digital Trends
1、Oladance
Oladance 是耳机领域的一个新品牌,但它其实算是开放式耳机市场的老玩家。品牌由 Bose 前高管李浩乾于 2019 年创立,并在 Bose Sport Open EarBuds 推出不久就推出了自己的 OWS 耳机项目。
2021 年,Oladance 在 Kickstarter 上开启首款 OWS 耳机的众筹项目,上线 1 小时筹集 15 万美金。之后,Oladance 还发布过多款 OWS 耳机。

今年 8 月,Oladance 官宣千万美金天使轮融资。在官宣的新闻资料中,Oladance 称自己是最早提出 OWS 概念的,并「由此开创穿戴式设备新赛道」。
Oladance 的产品设计的确有讲究。
从初代开始,Oladance 的耳机就采用多配色,主打时尚外观和舒适佩戴。也就是说,耳机的穿戴使命没有变。
在工业设计上,Oladance 的 OWS 1、OWS 2 两代产品均为不入耳的悬挂式佩戴,并有多点做固定支撑,而耳机内「钛合记忆钢丝」的使用,进一步确保佩戴稳固。
1.jpg)
最新发布的 OWS Pro 在设计上又更进一步,全新的「莫比乌斯环」设计使整机视觉流线感更强。

经由 8 层上色工艺,外壳光泽纯净细腻的「陶瓷皮肤」也为 OWS Pro 增色不少。再加上银色、粉色、绿色新添配色,妥妥的时尚穿搭。

不仅外观设计,音质体验上 OWS Pro 也做了全面提升。
它引入了一枚功放芯片,加上自研的高精度叠层喇叭、声学算法调优、反相声波抵消技术,大大提升了入耳声音的细节表现。
开放与降噪是矛盾,而 Oladance 准备对此挑战,提出了名为「Fix Point Noise Screen」的独创技术,使 OWS Pro 在专注模式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外界中高频噪声。
这些硬核设计,不禁令人感叹,不愧是从 Bose 出走的团队。
2、韶音
韶音做开放式耳机由来已久,凭借扎实的骨传导技术,这些年站稳了骨传导运动耳机市场。
面对汹涌来袭的 OWS 耳机玩家,今年 4 月,韶音也加入赛道,正式推出了首款 OWS 耳机 OpenFit。

△ 图源:Engadget
OpenFit 的产品形态与韶音以往的骨传导耳机很不同,它通过柔性耳挂进行佩戴。

△ 图源:Engadget
值得关注的是,韶音将 OpenFit 耳机单耳重量控制在了 10 克内,仅 8.3 克。几乎做到了当前 OWS 耳机极致克重水准。
这么轻盈的耳机,里面却能塞下一枚 18x11mm 大驱动单元,以及一颗 58mAh 电池。可谓是减重不减硬核含量。

△ 图源:Engadget
自研的 DirectPitch 定向声场技术,OpenBass 低频增强算法,也通通适用其中。
OpenFit 彰显了韶音在硬件配置、结构设计上的成熟处理能力。
3、Cleer
在 TWS 耳机和音频领域,Cleer 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自成体系。进入到 OWS 时代,Cleer 同样对产品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在工业设计上,Cleer 提倡可旋转耳挂,让耳机能够适配更多样的耳形。
在耳机性能上,Cleer 很激进。
今年上市的 Cleer ARC II 搭载高通 S3 音频平台,支持骁龙畅听和 LE Audio。同时支持 aptX Lossless 无损音频传输。

内置 6 轴陀螺仪,可追踪头部动作,通过算法,还可实现 360° 空间音频。

其它智能功能方面,还有如防丢提醒、久坐提醒、跌倒报警等功能。
4、白牌
另一大类,即通常意义上的白牌产品。
和 TWS 耳机品类相似,这类白牌产品主要以走量为主,产品设计、功能大同小异。
这部分市场出货量虽然大,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利润也会逐步走低。
据供应链消息,此类 OWS 耳机出货价,已经被压到了难以想象的 28 元。
现在入局 OWS 蓝海,还有机会吗?
在与几位 OWS 老板深入交流之后,我们得到了一句颇为戏谑的话:
TWS 耳机市场是卖火了,才开始变卷;而 OWS 耳机市场则是还没卖火,就已经卷死了。
前有如 Oladance、韶音、Cleer 等品牌厂商,后有一众激烈厮杀的白牌厂商,但瞅着火热的 OWS 市场,想入局,还有戏吗?
因为三年疫情而在 TWS 赛道上没达到预期的杨总今年转战 OWS,秉承朴素的经营哲学,他对未来很有信心:
做任何产品,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市场大或小,专心做好产品,找到用户客群,脚踏实地,最为重要。
并且,这一次入局新赛道,他准备撇弃过去以 ODM 和为大牌做贴牌的做法,直接做自有品牌,「计划在这个领域打持久战」。
在他看来,OWS 耳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OWS 耳机应该重点解决外观、佩戴和高清通话问题。
由于 OWS 耳机开放式及健康听音特性,耳机是可以长时间佩戴的。在一些特定行业,如教育、农业、工业场景,佩戴时长至少 8 小时。
如何做到长时间的舒适佩戴,是留给厂商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当然也是生存机会。
经过 TWS 耳机数年来的市场教育,消费者对无线耳机高接受度的同时,也更加挑剔。而当前 OWS 耳机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抄来抄去」的阶段, 打造出更符合消费者审美喜好的产品,也值得玩家们下功夫。

高清通话是耳机上的高频应用之一,在 OWS 耳机上不论硬件配置,还是算法均需要深度调优。
第二阶段,则是音频技术和声学设计层面的精进,这也是目前大家最为关注与发力的方向。
马总所创立的公司为品牌企业提供音频技术解决方案,他对这一趋势也非常认同。对于 OWS 的技术演进方向,他的判断是:
接下来 OWS 耳机功能演化会有些类似 TWS 耳机,比如高清音频、定向音频、空间音频都将会在 OWS 耳机上得以应用。
新的技术正在涌现。AAC 瑞声科技可穿戴业务的一位同事告诉深圳湾,他们已经在调研定向音频在 OWS 耳机上的应用。
第三阶段,思考耳机还能解决用户哪些需求,如耳机的智能化等。
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就一定有机会。这是一个长期功课,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论述了。
未来 OWS 的增长潜力有多大,能像 TWS 一样爆发吗?
因为是新品类,且品牌非常分散,市场机构还不能给出确切的增长基数。
参考杨总的估算,目前品牌 OWS 耳机的月出货量大概在 50 万副左右。其中韶音 OpenFit 销量最为可观,月出货量在 6 万副上下。

△ 韶音 OpenFit,图源:Future
而就包含白牌在内的 OWS 耳机总体出货量而言,马总对此有着更大的预期:今年将破亿,预计会抢占 TWS 耳机市场 10~20% 份额。
就区域市场的表现,几位产业链人士均透露,OWS 耳机在国内卖的更好。
杨总对此解释说,国内信息流通快、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度高,是其推力。而美国、日韩、欧洲等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教育。
手机大厂会跟进吗?答案是:暂时不会。
就目前的行情来看,OWS 耳机主要以音频厂商为主,还并没有手机厂商跟进的消息。
手机大厂暂不入局 OWS 赛道的理由很现实:它的市场体量还不足够大,即便是作为耳机的一个细分市场,其体量也不足以撼动 TWS。

TWS 耳机增长乏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沉闷的市场环境下,厂商太需要看到一些新风向、新市场、新东西。
而 OWS 耳机无疑是这些「新」符号下的一个缩影,是当前市场环境下被迫衍生的新品类。
它解决了一些人佩戴耳机的痛点,为一些人创造了新的佩戴场景,它也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但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它的局限性:OWS 还不具备最初 TWS 耳机「剪掉有线耳机线」的革命性价值。
简言之,OWS 还不能完全替代 TWS。
但不可否认的是,OWS 为整个耳机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起早的鸟儿已经抓住了这一波红利,正在用扎实的产品力圈住和扩张市场,伺机爆发。
主笔:达达 / 深圳湾
审校:陈壹零 / 深圳湾
编辑:陈述 / 深圳湾
颠覆耳机的绝对不是耳机自己。很可能是智能眼镜。现在的耳机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存在感』太强,需要的时候要专门佩戴,妨碍时要专门摘下,平时还担心被丢掉。。一系列的问题带来的是体验的不完美。这些换来换去的耳机造型,并不能本质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