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lass 没有消失,它在工业制造领域发挥着用武之地
曾挖走「Google Glass 之父」,现在要推出 Alexa 眼镜,是源于亚马逊语音生态的饥渴?
Google 没做好的事,亚马逊要接着做。
近日,据外媒报道,亚马逊正在打造其首款搭载 Alexa 语音助手的可穿戴设备——Alexa 智能眼镜。
为了确保其舒适地佩戴,并且为了避免在公众中引起注意,该装置外表将类似一副普通眼镜 。Alexa 眼镜并不会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通过用户的手机提供运行 Alexa 的资源和环境,以及与亚马逊 Alexa 的云端数据中心进行连接的网络 。Alexa 眼镜只会作为一个输入和输出设备,利用骨传导原理,在不需要耳机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 Alexa 的回应。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几年前大火的 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 的失败,能带给亚马逊哪些启示?
作为谷歌最神秘的研发部门——Google X 实验室的第二个项目,Google Glass 曾被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推选为 100 个足以改变世界的科学创意之一,并被计划将之打造为下一代的新型可穿戴计算机。
Google Glass 自 2012 年公开亮相以来,就成为了科技界与媒体界追捧的明星:上过纽约时装周,曾被『时代』杂志列为 2012 年「年度最佳发明」,获得了『Vogue』杂志长达 12 页的专题报道,在美剧『辛普森一家』中亮相,还被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电影明星碧昂斯、詹妮弗·劳伦斯和美国喜剧明星比尔·默里等一众名流试用捧场。
但这样一款颇具「未来主义」的眼镜并没有给可穿戴领域带来革命性的颠覆,反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走向衰落,甚至沦为笑柄。 2015 年 1月,Google 宣布停止了 Google Glass「探索者」项目,不再推出消费级产品,并被 Google X 实验室踢出,分配到谷歌 Nest 创始人托尼·法戴尔(Tony Fadell)负责的消费硬件部门。
至于 Google Glass 项目的失败,有媒体曾进行了多层面的解读,有人甚至将其失败归罪于 Google 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与 Google Glass 营销经理阿曼达·罗森博格的出轨丑闻,以及公司一系列的人事变动。
但单纯从产品与技术的角度来看,谷歌眼镜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大概能归结到以下几点:
- 价格过高:尽管其性能够酷够炫,但高达 1500 美元的售价决定它不可能成为一款大众级消费产品。
- 性能不足:续航时间是个重大缺陷,在录像模式下,续航时间仅为 45 分钟;此外,不能实时分享拍摄图像、缺乏「环境过滤」等缺点也让这款眼镜无法达到匹配其高价的性能。
- 生态不完整:由于智能眼镜并没有成长为一个大众市场,许多开发者都处于观望阶段,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应用,也缺乏足够的软硬件技术方案商来支撑这款产品的生态体系。
而这些 Google 失败的经验,也能给亚马逊很好的启示,实际上,从外媒爆料的资料来看 , Alexa 眼镜的风格几乎与 Google Glass 完全相反,更偏向于平民路线。
曾经的「Google Glass 之父」跳槽亚马逊,参与 Alexa 眼镜开发
2014 年 7 月,被称为 「Google Glass 之父 」 的 Babak Parviz,带领多名 Google Glass 项目的开发人员和工程师离开了谷歌,加入了亚马逊,这也成为加速 Google Glass 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而 Babak Parviz 的跳槽正好铺垫了亚马逊 Alexa 眼镜的出现,因为他「一直在密切参与 Alexa 眼镜项目」。有了 Google Glass 的前车之鉴,亚马逊在做眼镜方面显然要谨慎很多。
尽管亚马逊官方拒绝对这一消息发表评论,但从爆料来看,这款 Alexa 眼镜将会十分「低科技」:抛弃屏幕与摄像头,也不具备独立的处理器,而是利用用户的手机提供运行 Alexa 的资源和环境,以及与亚马逊 Alexa 的云端数据中心进行连接的网络。
尽管看起来科技含量不高,但没有了屏幕与摄像头 , Alexa 眼镜的续航时间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也不会有隐私泄露方面的担忧。
外媒预计这款眼镜很有可能会在今年圣诞节(欧美传统购物旺季)上市,亚马逊或许会将之作为一款时尚轻便的低价语音眼镜来进行设计,结合 Alexa 自有的应用生态进行功能化赋能。
亚马逊为什么要做眼镜?源自 Alexa 的生态焦虑与饥渴
深圳湾(公众号:shenzhenware)曾经多次解读过 ,Echo 是亚马逊历史上最成功的硬件产品,也是美国当下最受欢迎的智能家居单品,但亚马逊真正的发展重心是 Alexa。
据 CIRP 披露的最新数据,迄今为止亚马逊已经累计在美国销售超过了 1500 万台 Echo Dot。这个数字在去年 11 月是 510 万,今年 3 月 是 1070 万,并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然而,如此傲人的成绩并没有让亚马逊满足,反而是使其更加的焦虑。至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个:一是亚马逊对可穿戴产品的热衷;二是 Alexa 生态的饥渴。
下一代计算平台,可能会是一款可穿戴硬件?
任何一类产品都有一个固定的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个人 PC 如此,智能手机也是如此。
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在 2015 年达到顶峰,目前正处在行业成熟期,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行业已经经历了竞争激烈的洗牌阶段,很难再有新的品牌巨头诞生。
亚马逊做电商起家,却一直对硬件情有独钟。在成功打造了 Kindle 后,于 2014 年推出首款手机 Fire Phone,遗憾的是此时的手机市场早已被苹果、三星、华为等品牌牢牢把控,几乎没有 Fire 的生长空间。
智能手机之后,谁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有说是 AR/VR 硬件,有说是智能手表,但无论是哪种,其都应该是在手机的基础特性上进行演变。也就是说,应该是一款容易随身携带的产品,而不是像音箱那样只能局限在固定场景的硬件。
此前已有许多预测手机的替代品极有可能诞生在可穿戴产品中,例如 AR 眼镜,这也是谷歌当初押注智能眼镜的原因之一。
对亚马逊来说,无论是针对移动阅读的 Kindle 还是针对智能家居的 Echo,都是特定场景下垂直性极强的硬件,并不能满足亚马逊想要入局下一代计算平台的需求。
仅有 Echo,不能满足 Alexa 的生态「饥渴」
2017 年,在大家都在以 Echo 为对标产品进行音箱大战的时候,亚马逊却早已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 Alexa 生态建设上。
在年初的 2017 CES 上,亚马逊就宣布已有 7000 多种硬件植入了 Alexa,在过去的 9 个月里,除了加速自家硬件产品的开发(例如推出 Echo Show),Alexa 还在以一种可怕的速度渗透家居、车载、手机、智能穿戴等全电子消费场景。
除了赋能硬件 ,Alexa 本身的技能生态也在不断丰富:截止到今年 9 月 ,Alexa 的语音技能数量也已经增长至 2 万,涵盖游戏、影视、语言工具、智能家居等多元化应用场景,7 月份的时候这个数字是 1.5 万。
语音智能会不会真的像预测的那样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系统,还需要时间去验证。但亚马逊的确已经将 Alexa 向这个方向推动,因此仅仅是大规模侵占硬件市场还不够,亚马逊也想像苹果的 iOS+iPhone 组合那样,推出自己的核心软硬件体系,以达到与软件应用的协调更迭。
从这个角度来看 ,Alexa 正处于极度「饥渴」的状态,因为它需要一款属于亚马逊的,比 Echo 覆盖更多元化场景的大众消费品。普通人下棋走一步看一步,高手是走一步看五步。亚马逊应该就是那个焦虑的高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