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2farticles%2f11280%2f7680900 conti hud thumb
|
2017-01-20

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这家的 HUD 将图像直接投到汽车挡风玻璃上

想来想去,他们觉得这才是最佳的抬头显示方案。

HUD(Head-Up Display 抬头显示器)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战斗机),随后,这项配置也逐步在高端汽车中出现。2014 年,HUD 初创公司 Navdy 在众筹网站上线了一款后装产品,并且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众筹金额。

之后,国内也跟着出现了不少 HUD 厂商,他们做着与 Navdy 相类似的事情:后装在汽车上的 HUD 产品,一般被置于挡风玻璃前,依靠投影技术将导航、车速、来电、流媒体音乐等重要信息投影在驾驶员前方。这样一来,驾驶员可避免频繁低头、抬头而分散注意力,装潢在车上也显得很有黑科技范。

事实上,HUD 并没有想象中发展的顺利。因对不同车型适配难的问题,后装市场的 HUD 产品都是透过一块外加的半透半反屏来做显示。这让后装的产品和前装在汽车上的 HUD 在效果体验上产生了差距。而且 HUD 对投射光亮度有苛刻的要求,以及整个产业链的不够完善,大多数产品都会面临发热、成本控制等问题。最早掀起这股浪的 Navdy 也没能避免跳票,直到 2016 年 10 月份才正式发售产品,价格从众筹阶段的 299 美元飙升到目前的 799 美元(零售价)。

Navdy 的 HUD 宣传图

成立于 2015 年的车格斯也是这股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但与众多产品不一样的是,他们的 HUD 去掉了那块半透半反的小屏幕,直接显像在汽车挡风玻璃前方。

车格斯的创始团队大多来自汽车电子行业,其中一位曾在研究所专攻 HUD 技术,目前主要负责光学及产品结构。「我们本身就在考虑做汽车电子产品,除了受 Navdy 的影响外,也看到苹果无人驾驶汽车宣传片中出现了 HUD 的概念,便认定了这个方向。」车格斯的市场负责人陈曦说到了促使他们做这件事情的导火索。

他们曾买下市面上的许多 HUD 产品进行试验,最终还是发现,体验最佳的还是宝马的前装 HUD,「后装 HUD 将影像投射到外置的一小块透明显示屏上,视线难免有会遮挡感,况且,因为屏幕很小,人的双眼没法同时观看上面的图像,双眼无法对焦常让人视觉疲劳。

于是,在决定产品原型时,团队索性将这块小屏幕去掉,产品形态最终也变得十分简单,即一套光机附带一条连接汽车 OBD 以供电、通讯的一体线,「这条路注定不好走,要考虑到挡风玻璃的兼容性问题,挡风玻璃是一个曲面,每个点的光学指标都不同,因此背后的工作量也不小。」陈曦表示,公司因产品差异化而得到投资人的看好,于 2015 年 12 月底拿到了天使投资。

车格斯 HUD 产品样机(旧版)

目前,在挡风玻璃的光学适配上,车格斯已做出了通用版(轿车)和 SUV 两个版本,光源亮度达到苹果手机屏幕亮度的 4 倍,采用的是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的液晶屏反射技术,其原理是图像在曲面上进行多次反射、放大,最终将虚像投放到人眼前。

在功能和使用上,车格斯 HUD 目前只开放了定位、导航、车速等信息,至于交互,则是使用手机 APP 进行操控,相当于把原本在手机屏幕或车载中控上显示的导航信息「搬到」屏幕上。车格斯表示,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会考虑接入语音、手势识别等交互功能。

咋一看,车格斯 HUD 是一款轻量级的产品,并没什么特别之处。而其实这与车格斯本身的定位有关——减少开车场景中危险情况的发生,提供良好的操作体验,将核心功能(屏幕显示重要信息)做到位。因此,他们并不希望在产品中加入过多花哨的功能,这也将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HUD 在市场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除了体验不佳之外,价格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据悉,许多这类产品的售价在 1500~3000 元之间。除了避免冗余功能带来成本浪费,车格斯会在结构的设计上下功夫,做进一步优化以降低生产成本。

数月前,车格斯已经完成了一代产品的研发,但因安装的便捷性不佳而没有量变。目前,车格斯正在做一些调整,在一代基础上提高使用便捷性。预计二代产品会在 2 月份左右发布。

市场方面,车格斯计划用前装、后装两条腿走路:为前装市场实现产品的基本功能,目前已有一些合作意向的厂家,后装方面,则在产品的适配性做好的基础上,针对个体汽车的整车风格提供定制化方案。

陈曦认为,在未来 10 年内,前车显示将成为汽车的标配技术。目前,出于安全考虑,HUD 图像占车前显示的尺寸不能超出一定范围,而在全自动驾驶来临时,这个限制将会被放宽。而这,也作为车格斯的长远计划之一——为大屏信息显示做技术储备,使得 HUD 能够显示更多内容。

>>
Back to top b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