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感技术能让英特尔「东山再起」吗?你得先知道它是啥
CES 现场 | 让我们再来看看 Yuneec 的那场演示发生了什么
在今年的 CES 开幕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英特尔(Intel)的开幕式会将这家不太为人知的无人机厂商 Yuneec(昊翔) 推到风口浪尖上。
1 月 5 日 CES 的预热演讲上,英特尔的 CEO 科再奇(Brain Krzanich)在现场展示深度摄像头 RealSense 的工业应用时,Yuneec 生产的 Typhoon H 这架无人机作为代表之一,现场为观众在模拟的森林环境中演示了自主飞行、跟人、避障和降落的功能,一时间轰动全场。
而在随后的数天中,网络上掀起了各种对于这架无人机的热烈讨论,其中不少技术大牛更是根据视频中的细节大胆地给出了否定的说明和合理的猜测。而我在现场亲眼目睹了 Typhoon H 试飞全程,并且有幸和英特尔、Yuneec 研发人员直接交流,希望能通过这个机会与大家一同回顾一下这次演示。
科再奇现场的展示毫无疑问是十分惊人的,这也让很多人误以为 Typhoon H 的所有细节都是通过 RealSense 摄像头和图像分析来实现的。在进行深入的说明之前,首先,我想请大家先来看一下现场 Typhoon H 演示的录像。
现场演示的思路其实足以说明 Typhoon H 这家无人机使用 RealSense 的初衷——如何能让更多人简单的安全操纵无人机。
且不说一架无人机的价格不菲,光看它的飞速旋转的 6 个旋翼的杀伤力就足够让人望而却步。对于无人机的新手而言,最大的风险就在于碰撞和坠机,大多的飞手都要经过训练才能够真正在户外飞行。
配备了 RealSense 深度摄像头之后,Typhoon H 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不听话」,来「违背」那些缺乏经验的操纵手慌乱之下做出的错误决定,例如演示当中的操纵手试图命令 Typhoon H 去撞击场地中间的立柱,早已经知道撞击会让自己粉身碎骨的 Typhoon H 就是悬停在半空一步也不靠近。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技术细节,RealSense 是由红外激光发射器、红外相机以及 1080P 的相机三个摄像头组成,同微软(Microsoft)的 Kinect 技术类似,它可以提供 50 厘米至 5 米上下范围内物体相对于摄像头的位置,这本身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而且早已在 Xbox 游戏机上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所以仅凭这些信息做到拒绝来自操纵手的指令,于障碍保持相对距离悬停,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条件触发判断而已。
那么演示中的跟人是如何实现的呢?网上辟谣文章中提到的 vicon 这些白色的小球又是做什么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说明的内容了。
根据从英特尔、Yuneec 技术人员处得到的信息,Typhoon H 的自主跟人是根据 GPS 信息来实现的,而并非很多人所理解的图像分析。在户外的理想情况下,Typhoon H 是通过获取用户应用中采集的 GPS 定位信息,决定自己飞行的路径,从而实现对人的跟随的。但是在 CES 的现场,室内的环境并不能够获取到精准的 GPS 信号,出于展示的目的,英特尔便用 vicon 和场地顶部 10 个摄像头构建了一个虚拟的 GPS 定位环境,将用户的坐标信息实时的发送给 Typhoon H,来模拟户外能够获取 GPS 信号时的情景。
无论是英特尔或是 Yuneec 的双方都毫不避讳、清晰地解释了 Typhoon H 和操纵手头顶白色小球 vicon 的作用,intel 的演示想展示的是 realsense 的避障功能;跟随功能则是基于 vicon 实现的,这点 intel 并不否认。这种解释个人看来还是可以自圆其说、技术上也是合理的。至于非要争辩 vicon 究竟是直接定位、还是真正如他们所言是用来传输坐标信息的,并不是特别具有生产性意义。
反倒是假设他们真的获取的是位置坐标信息的情况下,如何解决 GPS 定位不准,以及如何实现路径规划;当 Typhoon H 与用户之间如果间隔障碍,比如一堵墙的情况下,它如何做出自主的判断,这些会让我更加好奇。
如果说要我对 Typhoon H 做出一句评价,我会说它是一架具有自主保护能力的无人机。
这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喜忧参半的结论,毕竟对于很多人期待图像识别技术应用的人来说,这算是泼了一盆冷水,我们距离实现真正的自主飞行、跟随仍然是一件路途遥遥的事情。不过,在真正的 Typhoon H 还没有上市以前,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感觉开篇没有把矛盾和质疑的背景解释清楚,一上来有点云里来雾里去,好半天才进入状态。本来 Yuneec 很有话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