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选择其实是一个挺模糊的数学,没法用三言两语讲清楚,我觉得自己的认识也是很粗浅。只是我越来越觉得很多产品的命运,是由 3 个要素决定了它们生死的。
Timing 一定是最重要的衡量。因为 Timing 的出现,它实际是某一个事件,激发了大量的需求,这个巨大的红利,就是造成飞起来的猪的主要要素。它也许是某一次媒体话题的爆发带来了需求的觉醒,也许是某一个事件发生,促进了需求的泛化,也许是一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但由于技术、成本、政策的原因,出现了一个短暂的 自己是少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的时间窗口。总的来说,无论是什么产品,什么市场,一定有一个非常爆炸的时间窗口。创业公司去培养需求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的资源很有限。
我个人会判断一个时间窗口的长度,和市场的深度。这两个因素是决定了市场是否足够大的根本决策。这个真是挺模糊的。即使在一个 Timing 里面,它仍有无数的小 Timing ,创造很多细分市场,垂直市场。
如果自己资源不足,这里包括开发资源,市场力,产品力各方面的资源,会决定了自己在这些小的时间窗口里面,究竟抓哪一个窗口,放哪一个窗口。这个又要关联回去公司的使命,微调自己的目标市场,当自己的目标是一个小市场的时候,用大于这个市场的资源去撬动它,当然很容易啊。
一上来做平台,或者做大众市场,也就是说最大的市场,就会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就要考量自己的资源吸纳能力,尤其是资金、团队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了,我们定位其实蛮窄蛮窄的。 Latin 也是, Bong 也是。 Latin 的时间窗口是智能硬件,健康硬件, Bong 的时间窗口是手环的火热,在那个时间点,也许大家的产品都不是最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一定是各自目标市场里面非常出彩的。 Latin 用户买的是健康的决心, Bong 用户买的是科技的存在感。这些东西都无关科技,但最终一定回归科技。因为最终回归产品体验,最终回归用户使用的价值。会受到用户在科技上的拷问。
创业公司去培养需求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的资源很有限。 同感,顺应着趋势做并不是坏事,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教育市场和培养习惯的资本。 找平衡比较重要,任何一点缺位,都可能导致失败。
回复 @陶坤
经验很重要,还有产品本身。存在感和新鲜感只是短暂需求,用户越来越聪明了。
创业公司去培养需求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的资源很有限。 同感,顺应着趋势做并不是坏事,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教育市场和培养习惯的资本。 找平衡比较重要,任何一点缺位,都可能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