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曼和果壳电子类似,inWatch也是国内智能手表行业的首批淘金者。而inWatch走过的路,也是众多国产智能手表厂商的一个缩影——只不过极端的是,从追求大而全欲替代智能手机的inWatch Z,到做减法回归手表本质主打“简单智能”的inWatch Fusion,inWatch在两年间探索了智能手表方向的两极。
国内另一家推出智能手表产品的厂商出门问问,其Ticwatch曾以千元的价格被看做是行业内的一匹黑马。在其CEO李志飞看来,当前的智能手表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形成刚需,像国内部分内置公交卡的智能手表所做的那样试图让用户不得不用;二是让用户有持续打开的欲望,Apple Watch在消息提醒、天气信息方面的功能便是其典型案例。
而经过几年的摸索,抛开财大气粗的华为、联想和小米们不谈,目前,国内智能手表创业者们已经形成了3个基本的玩法:
1、硬件+系统+生态,全部自己来:代表厂商是Ticwatch,其通过自建应用商店和向开发者开放API接口打造自己的应用生态。
2、只做硬件,使用巨头系统,进入巨头生态:代表厂商是今日发布新产品的inWatch,以及众多采用DuWear系统的杂牌智能手表厂商。
3、回归手表本质,做“简单智能”:代表产品是inWatch Fusion,国外如Pebble、Withings均推出了这类产品。
在这3种套路中,巨头的介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腾讯已经出手,百度的DuWear也俘获了不少中小厂商,阿里巴巴在成立智能生活事业部后也正蠢蠢欲动。
硬件只是载体,系统才是入口。在国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Android系统总是需要经过一番复杂的本地化改造,而Android Wear的部分封闭性和授权制度更让其几乎无缘中国市场。规则的缺失下,ROM便有了机会。创业公司再去做自己的系统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应该将精力更多的放在贴合用户的应用上来——借助BAT们强大的生态布局,智能硬件的创业者们选择站队也不失为一个双赢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