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比喻的是下部势力很大,无法调度指挥。大企业往往会采用体制内创新的手段进行变革,海尔提出开启“人人创客时代”是好事还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缺失,还是缺乏灵魂做产品? Sony 如何从昔日的王者变成今日的黄花菜?
@左虚右实
理性思考下创客潮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先举个例子,海尔开启人人创客时代,这是好事,还是企业管理的倒退,值得思考。把这一点问题想清楚了对我们创业的小伙伴是有帮助的。我的一点想法是人人创客,跟马云提十三亿人十三亿梦想是一样道理的。实体企业,尤其大的实体企业,比如海尔,提人人创客,只是暴露了海尔创新匮乏的现状,人人创客,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公司缺乏产品灵魂。
@肖鹏-声学楼/大康
其实如果人人创客,回报率就远远没有目前那么高了。还有不是为了创而创,创业阶段可以这样说,守,能守住,能保持一段时间的领先才是个问题。从社会需求来说,需要创客。中国的人口以及生产企业性质、产业结构需要创客。
@曾德钧
海尔对人人创客的感觉还不错,但是事实上不是人人都能做创客的,海尔提出人人创客可以理解为一种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模式下的转型探索。
@左虚右实
回到我们自身,思考下创客的问题,为什么需要创客呢?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创客呢?根源在哪里?过去创业允许试错,糊里糊涂试错,坚持一段时间后,再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现在创业,我觉得得先做好顶层设计,减少过程试错的时间。所以刚才提到了时代需要创客这个命题,一针见血,说到根上了。
@tan
对于大型家电企业来说,内部已经僵化了,各部门之间壁垒森严,所以引入外来力量推进新产品开发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法。海尔做的也是对于他目前最有益的事,对于创业者是否有益,他还真不那么关心。
@左虚右实
时代需要创客,我个人认为有个大的原因是今天的产品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我们需要更好的产品。
@肖鹏-声学楼/大康
能不能有一种标准的流程或者制度,能让企业永保活力呢或者换一种说法:守业?因为就算如 Google 、Facebook 、Yahoo 之类的,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们出了很多错误。华为轮值 CEO 或董事长制度非常好,好像在有的行业行的通,但也有不行的。
@左虚右实
这不是踏空,这是企业基因决定的,或者说企业过去成功惯性造成的。这是华为的高明之处,但也只是华为基因决定的结果。海尔的垃圾产品,注定只能属于产品食物链的下游。企业跟自然界是类似的,私人定制?商业提法而已,陷进去就麻烦了。企业跟自然界类似:处于食物链的高端,才有生命力。
@tan
大企业大到一定程度,管理成本就会远高于其他成本,企业管理更像封建社会,明君总是少数。
@苏林辉
未来是用户创造或私人订制趋势。产品属性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量化方式。
@肖鹏-声学楼/大康
Sony 就是当年的高端,现在呢?
@左虚右实
Sony,不是死于自己的产业链里,而是死于时代的趋势。从食物链来说,企业得站在高端,从社会趋势来说,企业不能对抗时代。
@tan
Sony 还活着呢,四季度盈利还大幅上升,半导体,游戏,娱乐现在都在挣钱,智能手机高端可都拿 Sony 摄像头在宣传说事.单反相机领域,Sony 现在也在强势攻击,佳能的麻烦现在已经很大了,PS4 国行马上上市,新增长点很大,形成模式的只能供观摩,创,没得学。
@肖鹏-声学楼/大康
Sony 是活着,但已经没有人关心他是否活着了。
@左虚右实
Sony 转型,迎合趋势,比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企业还是有前途的,Sony 的转型说明了一个问题,企业参与竞争,路只会越来越窄。最好的做法是,聚焦一点,创造出一个市场,形成垄断,大企业转型,最好参考 IBM。
@曾德钧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思维是有断差,是跳跃的。而大型企业是连续的,是有路径依赖的。这就造成在新兴产业里总是新企业取代老企业的规律。
@左虚右实
参考人家如何从一个食物链的高端跳到另一个高端,千万不要被国内某些人所忽悠,我总跟我们深圳的企业家说,我们的竞争对手并不在国内,上海跟深圳比,那是上海的悲哀,深圳跟上海比,那是深圳的骄傲。但我们不能跟上海比,我们得有国际视角。我们得跟台北比,跟新加坡比,跟以色列比,跟美国比,跟德国比。回来说创客,创客本身是个国际性的词语。
做的事情应是所属产业食物链的上游,可惜,今天国内的趋势是越做越低端,越来越像小孩子过家家,深圳那几家创客空间,有些浮躁,仅仅满足于国内水平,如何期待能在国际上立足,拥有新的一席之地,千万别沾沾自喜。目前这种状态,是爆发不出什么生产力的,真正的创客,一定要有匠人精神。
举个例子,我一直想着曾老师的胆机。那些产品及产品背后体现的人文精神,才是我们今天需要提倡的,私人定制,其实有另一个定义,即我们不是像工业化时代,一个产品做无限的复制,每个产品应都是限量版的,这样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其实是最优的,国人不支持精品,为啥都跑到国外买马桶盖,空间是存在的,只是如果通过互联网,将好产品更快的传播出去。
去年,曾老师做了一款产品采取了精品的路线,那种打法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一样,国产精品,比如 OPPO VIVO 手机,人家量很少,但在市场上,依旧生存的很好。不应以自己的惰性,来思考和应付市场。OPPO 产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从始至终的,OPPO 也是国内实体企业转型成功的例子。
极具工匠精神的罗老师,在 Smartisan T1 手机中采用索尼 IMX214 第二代 1278 万有效像素 Exmor RS™ 堆栈式 CMOS 图像传感器
@肖鹏-声学楼/大康
争、环境、眼界、生存。匠人,在一个行业里干上 10 年的有几个?
@tan
安卓国内能称上精品的,我只看到两个,一个是锤子,一个是一加,Mate7 也许能算另一个,这是我佩服华为的地方。
OPPO 的蓝光在美国已经占领高端,国内一线城市还没攻下,段总的眼光和产品品牌策划能力在国内绝对一流,美国市场碟普遍,内容互联网化没国内激进。好莱坞对碟片还是情有独钟,国人目前的消费观还不支持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