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6 已经发布数月,很多人在刚拿到手机时有个疑惑:我的蓝宝石玻璃去哪儿了?虽然很多人没机会用蓝宝石了,但是据说苹果将会在 Apple Watch 上使用蓝宝石作为屏幕,引得大家都在关心穿戴式设备屏幕的材质,但是作为苹果蓝宝石供应商的 GATA 都破产保护了,我们的小伙伴如果想跟上节奏,去哪里能找到蓝宝石玻璃的供应商呢?
近期 创业导师 Terry 老师拜访了一家台湾蓝宝石玻璃公司「鑫晶钻」,为大家寻找更多更好更靠谱的供应商,为我们广大的创业小伙伴谋福利。除了 Terry 老师的辛苦还有很多其他优质的供应链资源没有得到展示,但是缺少资料的汇总,亟需供应商评价体系,但是这里面又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如是否匹配生产,评价是否有用等等一些列问题,究竟为何供应商的评价体系为什么这么难搞?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
@陈一斌
好像现在还没有蓝宝石厂商相关的详细资料(比如说:有哪些厂商、厂商技术实力等等),如果有一个表格汇总这些资料,对大家的帮助也就更大了。
另外,我们是否能为供应链评级?创业的小伙伴其实许多生产是重复接触过的。平时靠着吃饭聊天来获得这些资料,成本很高(当然见面吃饭本身就是社区维系的动力之一)另外评级应当是动态的,因为不排除供应链厂商技术升级、服务升级等等的可能。这些动态也可以通过这个网站向会员发布,对于供应链来说,也帮助很大。这已经比实际去跑厂,盯生产线的成本低很多了。
@tan
这个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不过供应链的资料提供方要公正客观,还是要收费才好办。需要搭建实验室,拿个标准参数说话。例如:蓝宝石玻璃硬度、透光率、折射率这些指标不能只看纸上报告。
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公正性问题,也许这个厂对这家支持好,但不表示他对所有家都支持好。
@Ivan Wu
玻璃产业分为拉晶、切研抛、后期的减薄成型表面处理和组装测试。生产线还是需要自己盯的,光靠评价不靠谱,尤其在量产旺季,所以我觉得还是做纯技术评价好点。
@tan
只评价产品优劣,抛开价格、支持等软性因素,其他因素带有主观性,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陈一斌
生产线必须自己盯,不过有一个评级体系,可以更加方便的甄选相对靠谱的供应链厂商。
@Ivan Wu
很难进行评级,即便选择了最好的供应商,如果拿不到最好的资源 Support,也是无用的。至少我待过的公司没用过这样的评级公司选择供应商,我待过的这些公司所用到的我评分系统大同小异,最后还是靠有经验的人的筛选,但是后期的合作真的是讲究战略和智慧的。
从工厂要求上来说都适用但是关注重点不同。
再如有的厂商适合做量大的订单有的厂商是合作品种多的订单,关于技术实力很多时候也要看厂商服务的行业,不可以简单的说做汽车零件的厂商一定比做手机零件的厂商技术牛,还是要看厂商的实际经验在哪里。
记得当初在为 Kindle 开发第一个塑胶厂商时候,拜访很多供应商,都说自己给三星等知名公司开模,对于我们的电子书觉得小儿科,可是当我把后盖交给他们评估的时候,他们才知道他们估计错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想 Flextronics 这样牛逼的厂商并不能做好我们 Kindle 的产品,而且做的很惨,很可惜 Flextronics 很得老美的青睐。
@李金博
评价一个工厂有很多标准的:产能,品控,釆购,仓储,服务,危机管理等等,那可能一个像菜品评价那么简单。
@陈一斌
因为资料的专业性不高,所以可以简单,也可以大众 UGC。如果考虑会员制,那就是专家贡献内容了的意思了,可以考虑一个详细的评价清单。
@Ivan Wu
在国内很容易由于利益的刺激,很难做到中立和专业。
@KR·APT
不同行业评价差异太大,同时存在体量问题,比如小公司很好,但大公司一般很难会去选择。
@李金博Bob
有几家世界知名的供应商认证公司出具供应商认证评级,欧洲和美国都有跨国公司有自己的评价体系美国如苹果,惠普,日本索尼,丰田,欧洲菲利普等,但是对小公司基本不适用。
@陈一斌
评级只是一个方面,但针对这些初步的评级资料之后,可以整理出针对不同需求的厂。
@Ivan Wu
这个还需要做好分类,比如都是做塑胶,但是对于手机、家电、玩具甚至汽车选择的厂商也是不同的。
@tan
如果是一个咨询机构的,没必要做到那么专业。只用评估信用,产能,技术实力等少数几个方面就好。
@李金博Bob
评价的方向和板块都类同,只是在涉及具体工程能力和可靠性等方面会有具体差异。
@王志才Jimmy
记得有一位供应链的“高僧”曾经教导我:1、你对你的合作伙伴(应该主要是供应商)应该要比对你的客户私底下更应该要好(请注意是私底下,并且绝对不可以同流合污,主要是在相关细节方面);2、郭台铭郭董曾经在开会时跟我们说到他是怎么搞定客户:要坦诚相见(他说的是陪客人洗芬兰浴,其实我的理解就是知己知彼,这样你就知道这个客户值不值得你去花费精力)。看完各位的讨论后,从内心里认为应该改变我们自己,供应链就是一个生命与利益的共同体。
门类众多,情况复杂,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如何才能建立这个评价体系呢?欢迎各位供应专家前来指导!
@IvanWu 的观点很有价值:即便你选择了最好的供应商,你如果拿不到最好的资源support,也是无用的。
Ivan 老师威武!毕竟在生产上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小米和新我手环就是例子呀
这文章真棒+ 网站做的真棒
这文章真棒+ 网站做的真棒
回复 @张冠晨
欧文,谬赞,谬赞,我们差的还很远~
我们对供应链的理解其实都很小儿科啊,那些动不动就提整合供应链资源的互联网人,他们太小看供应链了。我们有这样的需求,但是现实不能满足,并不是没有人做,而是太难做了。就算是阿里巴巴,也不能实现对于他们平台合作的资源进行评级。他不做评级,不是他不想做,而是搞不定。我觉得是这样。
确实是的,就算是很牛的厂商如果它不重视你,不花时间精力去帮助你做好产品也是无用的。就算是小厂,但如果重视你,非常配合,想方设法帮助你解决各种生产上的问题,那结果绝对大不一样!
确实是的,就算是很牛的厂商如果它不重视你,不花时间精力去帮助你做好产品也是无用的。就算是小厂,但如果重视你,非常配合,想方设法帮助你解决各种生产上的问题,那结果绝对大不一样!
对于供应链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按照材料属性,及行业属性来分应该好些,这与公司大小没关系!和每个公司的定位有关系,大公司可以提供的,因为是做成品的,他不会提供配件给别的公司,保持技术壁垒等;有的小公司可以提供的,往往成品率低,交货不及时!同样一个配件,因为工艺不同,不同企业做出来区别也很大!最好的就是企业找合适的供应企业,一起努力!很难有个标准来评价!
对于供应链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按照材料属性,及行业属性来分应该好些,这与公司大小没关系!和每个公司的定位有关系,大公司可以提供的,因为是做成品的,他不会提供配件给别的公司,保持技术壁垒等;有的小公司可以提供的,往往成品率低,交货不及时!同样一个配件,因为工艺不同,不同企业做出来区别也很大!最好的就是企业找合适的供应企业,一起努力!很难有个标准来评价!
回复 @武建斌
对于一个制造厂商的体系而言,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评判,通常大企业会用QDCST去给厂商打分,以分值的高低来决定厂商是否可以列入被选择的范围,但这就要求评分人自己的功力是否足够而且也要求评分的客观与公正性。但是即便是评分很高的厂商,在后来实际合作过程中未必就能达到你所要求的,这里往往会参杂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所以,我一直主张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供应商而非一味的强调某一单一点。有时实际配合度远比其他更为重要(当然技术能力是满足了基本要求的)。
个人认为:对于供应链,多数企业或创业者都想去搭建或完善的资源平台,使自己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服务追踪让客户信赖的同时能找到反应快、性价比高的供应伙伴。供应链评级的瓶颈是行业的潜规则,行业潜规则是大家不愿意又不得不玩的利刃,在规则中,伤到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血肉模糊,这几年我是尝到滋味了。期待有一个阳光、公正的供应链平台。
个人认为:对于供应链,多数企业或创业者都想去搭建或完善的资源平台,使自己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服务追踪让客户信赖的同时能找到反应快、性价比高的供应伙伴。供应链评级的瓶颈是行业的潜规则,行业潜规则是大家不愿意又不得不玩的利刃,在规则中,伤到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血肉模糊,这几年我是尝到滋味了。期待有一个阳光、公正的供应链平台。
回复 @大辉
共同努力!
我们公司--深圳壮壮优选的业务就包括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和认证,同时提供盯产线的服务。对供应商的业务我们分为三块:1、对供应商整体能力进行综合评估;2、对单个产品进行评估;3、对供应商进行不定期的巡检和督察。问题在于我们目前是为集成商提供这样的服务,如何把零散的对供应商进行管控的需求集合起来,需要创新模式。我们对供应商质量能力评估是从质量管理和质量能力角度,通过十大维度评估供应商的质量能力,可以帮助广大电子产品设计制造企业(集成商)识别供应商,为选择性价比高的供应商提供依据;同时可以帮助各种物料供应商发现质量能力的薄弱点,缩小与优秀企业的差距。
不同行业对供应商的要求不同,不同物料类别的供应商之间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只做通用性的评价体系意义就不太大了,因此需要根据细分需求进行区别评价。但公共部分的评价体系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可以把一些地沟油式的供应商甄别出来。传统的供应商评价从各种能力角度进行评价,包括技术能力T,质量能力Q,响应能力R,交付能力D,价格成本能力C,环境管控能力E,安全保障能力S。这些也仅仅是通用性的评价。细分需求的评价可以从行业,产品定位,集成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物料技术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也不能简单的评分或者等级,应从各个评估纬度进行评价,电子企业再根据各自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