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生爆改雷朋 Meta AI 眼镜成「搭讪神器」,只需看一眼,就能获取个人信息
怎样看待长尾创客的作品?
创客空间源自于国外,随着创客运动的发展,国内各个省份也开始纷纷建立自己区域内的创客空间,以更好的服务身边的创客团队及个人。现在很多创客产品不够商业化或者很难快速商业化,更多的是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发挥创作,对于这类创客产品大家怎么看待?
创客空间源自于国外,随着创客运动的发展,国内各个省份也开始纷纷建立自己区域内的创客空间,以更好的服务身边的创客团队及个人。例如上海的新车间、深圳柴火创客空间、TechSpace、SZDIY、北京创客空间、武汉创客空间... 创客可以在空间提供的相应设施、环境下安心创作。这其中并不乏明星项目,在深圳柴火创客空间走出来的模块化机器人搭建和创意实现平台Makeblock、新我Betwine 智能手环。
但其中也有很多创客产品不够商业化或者很难快速商业化,更多的是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发挥创作,对于这类创客产品大家怎么看待?
@炫姐姐
最近看了 SZDIY、TS(深圳的两个创客空间) 的一些项目,感觉还是有很多不错的(例如那些做机器人和 3D 打印机的。),会不会有一些人认为不够商业化而认为这些项目不靠谱?
@KR·APT
我自身做实业,觉得这些项目不太容易实现商业价值。我创业也是磕磕绊绊,不知尽头有多远(创客和创业完全不同,创客经历不到创业过程中的很多血泪)。
@张宇奇
我从 2012 年底关注创客运动,作为研发工程师,开始的时候觉得他们非常菜、技术很简单。
但是有两点却不能小觑:一是创客不重技术、重创意,尤其是跨界的创意。很多创客是软件工程师和艺术家出身,他们可以用有限的硬件知识,做出很有创意的作品。这一点作为被大公司商业化禁锢的我,也望尘莫及。第二点是创客们重实干、特别是重速度。很多作品是在一两天的创客马拉松完成的。可以不管它们的粗糙,就上线卖了,还照样有人买。应该说,对于创意产品,精益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快速的将原型交付用户,得到反馈并不断迭代。这是软件的打法,慢慢的也快成智能硬件的打法了。
以前我在群里说过 “创业是流行乐,创客是摇滚乐”。创客的实质其实是创新精神之魂,无论是多么小的创新,最后可能都会改变世界。无人机、3D 打印,虚拟现实眼镜等目前大热的产品在初期都是开源的创客作品。他们的出发点都很简单,就是热爱。而热爱的人群多了,需求就慢慢被挖掘出来了。
@欧文
类似 Lean start up 的原理,不断的把 callback circle 加快,相比于职业工程师,创客更注重用户需求。
@way? Wei!
我也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做产品按常规按流程,必然会拉长设计路线,拉长周期,但产品可能会做的更稳定更好。如果是创客思维,就得求速度求高效反馈,如何才能在财力,精力能力更方面都有短缺的公司做成让有客户能够认可的东西,确也是很难。
@张宇奇
传统业界的人,可以不考虑创客。可以不关心创客产品,或者用传统市场分析的角度来做产品。但是你就得忍受这种方法的弊端:与现实需求的偏离。可以说,只有长尾的开源的可定制的创客产品,才是最终解决人真正需求的最好途径。
而且对于创客产品,大家(欧美人)的苛求度没有那么高。看看海外众筹网站的跳票频率,就会清楚(当然某些比较商业化的产品跳票,他们也很生气的)所谓智能产业,不就是在用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嘛,之前集中在手表产业,接下来是家电产业,然后是医疗产业,最后是所有工业类别。也就是最近很火的工业 4.0 。
其实多研究些目前的创客产品,有助于改造你所在的行业。说到底,国内这种情况还是金融业投机心理重,不能发现真正价值造成的。一个诞生不了巴菲特的国家,也就诞生不了乔布斯。
@欧文
不断的跟你的潜在用户交流,做 Smoke test ,不断的提出假设,然后论证。我不清楚他们的区别,我看国外的杂志和媒体,一般不会这么区分。
我老是觉得,国内的媒体每次大规模的炒作几个名词的时候,最后的受益者往往是 A股的部分上市公司。所谓概念股嘛 … 他们报道一些东西,用的关键词往往背后有利益驱使… 前两年大规模有关 3D 打印和最近工业革命 4.0 都有这样的感觉。反而是国外的媒体研究国内产业的时候会就事论事,更客观点。
三个月前 MIT Sloan 杂志其实就分析了下中国的创新: Innovation Lessons From China ,也指出我们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 把 idea 转化为商品的速率,比硅谷快十倍。
以上内容源自「Terry & Friends」创业社群,经编辑整理发布。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