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苹果智能打造的 iPhone 16,最大的亮点是一枚按钮
看 Rokid 如何玩转空间计算,为 AR 做样板
单目 SLAM、微手势交互、眼神定位、空间搜索,国内首个消费级 OST 个人空间计算平台粉墨登场!
上周六(8 月 26 日)杭州未来科技城国际中心,酝酿已久的 Rokid Jungle 与我们见面了。
秀业绩、发新品、引荐合作伙伴,Rokid团队洋洋洒洒地奏响了新品发布三部曲。
要点回顾:
1、国内首个消费级 OST 个人空间计算平台 Rokid AR Studio 重磅发布,在空间显示、信息呈现与交互、以及操作系统的设计上实现了诸多创新。
2、Rokid AR 眼镜服务用户数突破 100 万,每天超过 3 万用户在使用,其中超过 90% 的人使用的是 Station + AR 眼镜组合而不是手机。
3、移动游戏厅、私人影院、移动办公三大消费级场景,以及诸如文博、工业等产业领域,Rokid 站到了引领全球 AR 的绝对高度,试与走 VST 路线的头盔式苹果 MR 一较高下。
4、Google (谷歌) 安卓大屏业务亚太区负责人介绍了全球首款谷歌认证 AR 版 Android TV 设备的诞生过程,称「N+1=Misa」,而其中 N 让大家猜。
5、邀请了众多的合作伙伴,展示了它们为 C 端、B 端、产业端打造的诸多应用案例,把一个下午的发布会塞得满满当当。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款代表未来的 AR 个人空间计算平台,实现了哪些我有你无的创新?是否有实力与苹果 Vision Pro 一比高下?
用一颗摄像头完成空间定位与交互
单颗摄像头实现 SLAM,在行业里其实已经存在多年了。但是,在 AR 眼镜上仅用一颗摄像头完成 SLAM、微手势交互、眼神定位,Rokid AR Studio 空间套装做到了。
Misa 笑称:
至今有很多行业里的从业者不相信用单摄能做到这一点,甚至很多元老级的人物还专门发了文章说单目做不到,我想(如今我们做到了),这也可能算是一种对我们的肯定。
过去,Rokid 面向消费级的两款主力 AR 眼镜 Rokid Air 和 Rokid Max 均未安装摄像头,一方面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另一方面,增加 SLAM 之后对于设备的算力要求很高。
△ Rokid Max
Rokid 的思路是用软件定义硬件,通过 AI 算法实现基于单摄像头的消费级 AR 空间交互。
Misa 对此并不胆怯,因为 Rokid 在创立之初就是一家 AI 公司,在 AI 算法领域有多年的积累和沉淀。
基于定制的大视场角摄像头和 AI 深度学习,Rokid AR Studio 能做到指关节级别的灵敏度,虚实贴合的定位精度则达到厘米级。
此外,使用单摄像头的技术路线更是对苹果 Vision Pro 的一种挑战。要知道,Vision Pro 内置了 8 颗摄像头,是一款重达 500g 的 MR 头盔,而定位为 AR 眼镜的 Max Pro 重量仅仅 76g。产品的可穿戴性是 Rokid AR 眼镜设计之初遵循的基本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Max Pro 在增加了一颗摄像头的情况下,重量仅比 Max 多了 1g,原因是 Max Pro 阉割了 Max 的屈光调节装置,因此,近视用户佩戴 Max Pro 时,需要额外佩戴近视镜片。
Rokid 在传统的键鼠、语音等交互方式之外,为 AR 眼镜的很多应用增加了微手势的交互方式。我们在现场也做了一番体验,总体上很流畅。
浏览内容时,使用手指捏合,即可进行点选。左右滑动,可对界面、内容进行切换。
打僵尸游戏时,手指捏即射击,灵敏度和精度不亚于手柄。
△ 图源:新浪 VR
观看视频时(以咪咕视频为示例),左手手指摊开/收起,即可调整咪咕视频窗口的距离,轻轻滑动,可以让窗口内容滚动显示。
还有一个小组件颇受参会者的喜爱,抬碗即可在手腕上浮现一块手表,看时间、看天气,未来还会增加日程计划表等信息。
重新定义屏幕,空间环境即屏幕
相比娱乐套装,空间套装在显示效果上的提升,是将 Max Pro 的屏幕刷新率提到了 90Hz,从而减少了闪屏和拖影。(注:Max Pro 最高刷新率为 120Hz,连接 Station Pro 使用时刷新率为 90Hz)。
在旗舰手机屏幕刷新率已达到 120Hz 的情况下,90Hz 对于 AR 眼镜是什么概念?苹果的 Vision Pro 在 3D 模式,刷新率为 90Hz。
但这并不是重点。
AR 空间计算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空间环境即屏幕。
怎么理解?用一个日常办公场景来做说明:
我可以在眼前打开多个窗口,像传统的应用方式一样将他们一字排开。
然后居中打开一个云电脑。我可以将云电脑的窗口设置为 32:9 的超宽带鱼屏。
或是让它变成一个 6m 开外的独立的巨幕。
一系列的操作后我们发现,这种空间的沉浸感是任何现有笔记本电脑的平面显示不能比拟的,无论是媒体编辑、代码编写,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显示组合方式,一旦拥有,欲罢不能。
空间搜索,眼神定位,语音输入,一气呵成
信息呈现的另一个重大创新是空间搜索,基于 YodaOS-Master 这一 Rokid 专门为空间计算打造的操作系统。
传统的搜索方式,结果的呈现是在网页上平铺,这种处理方式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在 AR 应用里,并非是最优的选择。
如何用最优雅、最高效的形式让用户在一众搜索结果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Rokid 对空间展示发起了新一轮的革命。
以视频搜索为例,当我们用语音在空间中搜索想要观看的视频时,空间展示的结果并非是规规整整的卡片/列表,而是将最相关的第一层信息在眼前展开,并根据相关性依次向后排列。
我们看到的是多层信息层叠展现,平面搜索变成了空间搜索。
接下来,Misa 在台上还极力介绍了另一个神奇的功能:当目光注视到某个视频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播放;当手指或鼠标选中这个视频时,所有其他的视频信息卡片则会自动更新。
以此,Misa 断言,它将是未来 AR 时代默认的信息展示方式,将改变未来直播、搜索、推荐、短视频等各种在线信息的呈现形式。
而 Rokid 正是那个为未来信息打造全新呈现和展现方式样板的引领者。
目前,微软的 Bing 搜索引擎、华为的 HMS 都已经完成了对这种呈现结果的支持,同时 B 站的视频搜索、淘宝的商品搜索也正在接入。
做全球 OST 的引领者,不屑于窝里横
目前,AR 透视方案主要分成了两个技术流派,即 VST 和 OST。
VST,即 Video See Through 视频透视,简而言之,是通过摄像头获取外界信息,传递给设备,设备处理后在显示器内进行画面重构。苹果、Pico、Quest 等厂商是 VST 的拥簇。
△ 苹果 Vision Pro
而 OST,全称 Optical See Through,即光学透视。通过摄像头捕捉外界信息,再和虚拟的信息结合,最终呈现出虚实叠加的画面。Google、Hololens 以及 Magic Leap 是其代表。
△ Magic Leap Helio 应用,图源:Next Reality
两种方案各有优劣,VST 对于硬件的要求很高,也就导致其成本普遍偏高。而且其头盔形态相对笨重,如何平衡用户长时间佩戴时的不适感是个不得不去关注的难题。但与此同时,其沉浸感更强。同时由于它产生的都是数字化内容,空间坐标更容易对齐,并且色彩还原度也做得更好。
而 OST 对应的设备基本为眼镜形态,这对于产品力的把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需要实时将物理世界和虚拟信息融合,对于光路设计、算法都有不小的考验。但是与此同时,OST 方案对于真实世界的融合度也更高。
这样一来,将 Rokid AR Studio 定义为消费级 OST 个人空间计算平台,就合情合理了。
苹果向左,Rokid 向右
Rokid Max Pro 搭载了索尼的 Micro OLED 显示屏,单眼显示分辨率为 1920x1200,最高刷新率达 120Hz,入眼亮度为 500尼特,提供了约 6m 处观看 215 寸大屏的极致视觉享受。
而作为算力中心的 Rokid Station Pro 搭载了高通最新的骁龙 XR2+ Gen1 平台,配备了 12G RAM + 128G ROM,同时支持 WiFi6/6E,而机身内置的 7620mAh 电池支持重度使用约 6 小时。考虑到有不少使用场景需要佩戴手套,Rokid Station Pro 搭载了全实体按键。
Rokid 的产品路线与苹果截然不同。
苹果是把 AR 的想法装进 MR 的壳子里,Vision Pro 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 MR 头盔。
而 Rokid 则坚定地认为,空间计算的硬件载体形态应该是更轻易和易于佩戴的 AR 眼镜,而非笨重的头盔。
坚持轻便佩戴的原则,Rokid 严格控制眼镜的重量。Misa 说,如果每次更新致使产品重量增加 0.2 克或以上,那么产品团队就必须向 Misa 报备。出于对舒适性的考虑,未来 Rokid 还有意将 Max 和 Station 之间的连接线「剪」掉!
客观地说,Rokid AR Studio 也有很多局限,4999 + 3999 的价格,尽管是为了「让供应链也有生存空间」,但定位「消费级 OST 个人空间计算平台」对于真正的消费者还是略显勉强。
在会后交流中,Misa 说只能给 Rokid AR Studio 打 60 分。因为 Rokid 虽然「走在行业最前面」,但要让所有人为之喝彩还是不现实。
Rokid AR Studio 虽然说是定位消费级,但更多的还是展示能力,为 AR 做样板。
接下来 Rokid 还将和开发者一起,用心打磨核心场景,让 Rokid AR Studio 成为能够「always standby」的产品。
至于商业战略,Rokid 并不准备做追随者,Rokid 想做引领者。之于苹果,不过是「苹果向左,Rokid 向右」的两个方向。
Misa 说,Rokid 起源于十年前在 Google Glass 发布时埋下的创业种子。
从 AI 到 AR,从 Air 到 Station 到 Max 再到今天的 Pro,很多人说 Rokid 每一次都能踩点到位,这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笃定与自信,而不是投机。
今天 Rokid 要站到引领全球 AR 的高度,则更需要实力。
主笔:周森、陈述 / 深圳湾
编辑:陈述 / 深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