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2farticles%2f13328%2fbest personal transportation  urb e ces 2014
|
2019-07-29

那一波在 5 年前集体踏空的智能硬件创业者,选择拥抱 AIoT 平台

深圳湾关注这一波创业者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编者按:过去几年,智能硬件起起落落。我们目睹了 Google 眼镜从惊艳亮相到沦为暗淡没落,目睹了智能手表众筹明星频频出现,目睹了儿童智能手表的异军突起,也目睹了苹果 AirPods 带动了智能耳机市场的兴起,从而为智能可穿戴带来新的增长。

而国内的智能硬件则是伴随着「创客创业」而发展起来的。深圳湾关注这一波创业者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文转载自『全球智能化商业』,作者江川。文字及图文排版有部分改动,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追风者之殇:第一波智能硬件创业缘何集体踏空?

5 年前,一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火遍大江南北,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为全国创业者膜拜中心。

彼时,创业大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创业梦想的咖啡味道。在资本助推和政策加持下,智能硬件成为「绝对风口」。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水杯等产品层出不穷,成千上万的创业者豪情满怀地吆喝着「无硬件不智能」,每个人都想做飞上天的猪,而他们也正式开启了「中国智能硬件元年」。

5 年之中,风口之上,真正飞起来的「猪」并不多。

2014 年最受欢迎迷你无人机之一,Parrot Drone

一番拼杀后,智能硬件创业者纷纷铩羽而归。曾经的「追风者」智能运动手环乐跑、智能手表幻响、智能眼镜创玄、VR 眼镜 Virglass 等,如今都难觅踪影。甚至连当年叱咤风云的智能硬件企业也大多偃旗息鼓,要么退出江湖,要么谋求转型。曾获李开复创新工场投资的小鱼在家,可谓红极一时,但无奈「陪伴机器人」久未见得起色,终不得已在 2018 年转型智能音箱。

当时智能硬件创业集体踏空,我认为原因是产业生态没有形成闭环,产业基础不成熟,分工不够明确,创业者基本事必躬亲。同时,在资本唯快不破的压力下,留给创业者认真打磨产品的时间太少,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智能产品,大多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一位不愿具名的智能运动手环创业者回忆,她当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奔波在北京与深圳两地之间,去深圳的工厂打磨产品,回北京总部负责营销推广。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致使第一波智能硬件创业集体踏空还另有原因——缺乏核心技术组件和底层系统,致使外购成本居高不下,这对创业者来说是极为致命的。

融到的资金如果撑不过 18 个月,大部分创业者都无以为继。

另一方面,大部分创业者对外购而来的核心技术组件都处于拼接的初级水平,鲜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这直接导致智能硬件产品「智而不能」,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需求。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智能家电,所谓的智能,其实就是通过智能手机里的一款 APP 来遥控家电的开关,智能水杯也仅仅是显示水的温度而已,而智能运动手环最后也只是沦为计步工具。

2014 年的智能手表们

此外,在商业模式上,受当时乐视等大厂奉行的 BOM 定价(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零部件成本之总和)思维影响,创业者们大多错误的笃信「硬件本身不赚钱,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逻辑

但如果作为核心业务的硬件本身都不赚钱,创业者还能指望其他「副业」来赚钱吗?更何况你的「副业」体验还是一塌糊涂。

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当时创业者们都被带「跑偏」了。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智能硬件创业者拼到最后,拼的也不是产品水平,而是市场资源的整合能力——谁拥有更好的资源,谁就有可能胜出。但悖论在于,优势的市场资源大多集中在 BAT 等大厂手中,创业者们手里的资源能力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拼资源实际上最后还是拼家底,资源获取对于「财大气粗」的大厂商们而言,根本不是问题。

猎豹在 2018 年发布的豹豹龙儿童机器人

产业基础的薄弱,核心技术的欠缺,市场的不成熟,资本的揠苗助长,再加上一套奇葩的商业逻辑洗脑,5 年前的智能硬件创业者们在躁动与喧哗中并未能得偿所愿,在超级风口上一步踏空,成为后来者脚下的尸骸。

巨头们的退与进:不掩藏对智能硬件 toC 市场的野心

任何产业风口的存在皆有合理性,摔死的猪不是运气不好,而是不够聪明。

那些曾一心想抱 BAT 大腿的智能硬件创业先驱没想到的是,被他们认为最有实力的 BAT 们,压根儿就没花太大心思参与这场 to C 的硬件大战,反而审时度势退而结网,默默转向了 to B 领域。

除了显而易见的移动办公等企业服务领域,BAT 们也将精力与财力更多投入在云服务、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平台算法等更为基础的层面。在 5 年前的智能硬件浪潮中,BAT 看似参与有限,但实质已在产业更核心的底层布局渗透。在当时看来,这样偏「技术流」的打法似乎过于传统和保守,但今日产业的智能「火种」再燃正源于「技术流」当年的「传统和保守」。

腾讯云小微在今年的合作伙伴大会上展示 to B 方案

最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工智能在国家战略地位中的上升,智能硬件终于再掀热潮。孕育 5 年之久的产业生态,也在巨头和「技术流」们的努力下终见端倪。巨头们如今也不再掩藏自己对智能硬件市场的野心,转而主动出击。

国内市场,百度先后发布了小度品牌的智能音箱系列产品,还与创维等家电品牌联手,欲抢占智能家居语音入口;天猫发布了可以购物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系列,并通过与蓝牙技术联盟的合作,进军智能家居市场;腾讯在发布了多款智能硬件产品后,to C 市场的步伐放缓;京东在去年完成了 IoT 的重组,并通过「京东鱼」和「京造」两大品牌,广泛与第三方家电和智能硬件设备厂商合作;360 陆续发布了安全门锁、门禁、儿童安全手表等一系列主打「安全」的智能硬件。

百度「小度」品牌智能硬件全家福 2019

全球市场,Google 在 2016 年推出了 Google Home 后,早已组建了一个面向家庭和车载移动场景的智能硬件大家族,并在今年年初完成了从 Google Home 到 Home Nest 的品牌升级;引领语音 AI 消费市场的亚马逊 Alexa 则从未停止过发新品的步伐,以 Echo 和 AVS 为代表的语音中控产品,和以 WWAA 为龙头的接入类智能家居硬件产品。与此同时,微软、Facebook 等互联网巨头近年也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上日益精进。

人工智能产业爆发已经是全球性共识,整个产业在未来几年将达到万亿规模,国内市场规模在今年也有望突破千亿,产业的真正爆发节点已经到来。

上述业内分析人士说。

AIoT 的野望与关键:第三方物联网云平台解决效率问题

人工智能的爆发从资本市场的反映上可见一斑。据 iMedia Research 数据显示,2018年,仅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就达 1311 亿元,增长率超过 100%。格物资本发布的《2018 年 AIoT 产业蓝皮书》也显示,2018 年,在 AIoT 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 1314 起,涉及金额超过千亿元。

5 年后的今天,面对新一轮智能硬件创业热潮,创业者们骤然发现,而今的产业生态已大有不同。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产业链的完善,今天都比 5 年前要好太多,相对成熟的产业和市场环境,让智能创业者们再度踏空的概率大大降低。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最为关键的变量在于产业分工的实现,这让产业蜕变成为可能。此前人工智能产业的创业者们大部分思考的是 toC 的问题,这本身并没错,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和这 5 年的经验看,人工智能产业尤其是智能硬件产业,toB 的优先级要高于 toC,因为这是关键,我们过去的问题并不是市场需求不够,而是企业无法完美整合供应链和软件,B 端拿不出好的产品和体验,C 端怎么可能买单。

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现实的困难依然存在。市场和资本对智能硬件落地速度的要求依然没变,甚至要求效率更高,5 年前困扰智能硬件创业者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落地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潜在的危险。但好的方面是,过去这 5 年,产业分工让搭建技术研发和平台,这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变得简单了。

厂商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在东莞有一家叫麦嘉智能的硬件厂商,几年前靠做苹果手机外围商品起家,后因苹果手机销量锐减而陷入转型困境,之后尝试过 VR 和平衡车,也无起色。直到 2016 年,进入智能家居市场,麦嘉智能才扭转颓势。在转型过程中,依托了 AIoT 平台涂鸦智能提供完整的从 0 到 1 的智能解决方案,麦嘉智能无需自己花钱开发模块、云和 APP。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麦嘉智能在美国亚马逊卖到智能开关领域的第一名,斩获 2018 年购物季多个细分领域的第一。

涂鸦智能在 AWE 上亮相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

要实现万物互联,就需要对物联设备进行管理和赋能,将整个物理世界的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最终通过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实现智能化,这个过程离不开物联网云平台。而早在 2014 年,国内便涌现了一批第三方物联网云平台,但彼时的市场一心 toC,产业玩家们在折戟沉沙后,才发现 toB 的问题解决优先顺序必须先于 toC。

这个逻辑其实不难理解,to C 的智能硬件创业者们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和效率,而第三方物联网云平台的最大作用恰在于此。前端应用厂商可以更高效地与底层厂商同频共振,极大缩小技术应用落地的时间差,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涂鸦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为例,通过可视化标准流程操作,只需要 5 步,就能在 1 天内完成样机,15 天内实现量产。

时间、成本和效率,是智能硬件创业者最需要的,也是涂鸦智能这样专门赋能 B 端的第三方平台最擅长的。2018 年,涂鸦推出 Powered by Tuya,用同一个 APP 打通全球 3 万种跨品牌的智能产品,为智能硬件创业者和企业解决不同品牌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其平台影响力已逐渐在行业内发酵,目前已在全球服务超过 200 个国家,10 万家企业客户。

AIoT 时代,对于硬件创业者来说,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链条相比 5 年前都成熟了许多。在新一轮智能硬件创业浪潮下,会不会再度踏空,关键看 B 端的第三方物联网云平台是否足够中立且成熟。第三方物联网云平台的本质是企业服务,向下游硬件厂商拓展是必然趋势,此外还应当利用其产业链位置优势,联合上下游厂商构建物联网生态系统,打造智能闭环,越早成为组局者的玩家,越有可能出奇制胜;相反的,越是封闭且保守,则可能淘汰出局。B 端的痛点解决了,C 端的需求才能被满足。

我们从亚马逊 AWS 的崛起,便可以明白这个道理。AWS 已经成为亚马逊的金鸡母,占亚马逊整体营业利润的六成,一季贡献高达 77 亿的营收,AWS 从头至尾只做对了一件事:扮演好赋能企业的引擎平台。

2006 年,AWS 横空出世,为全球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点亮了第一把火。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一切以客户为中心,AWS 不断完善的其云计算生态系。而经过多年打磨,AWS 如今已是全球最全面、应用最广泛的云平台,从全球数据中心提供超过 165 项功能齐全的服务。数百万客户信任 AWS,选择 AWS 为他们的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敏捷性并降低成本。如今,AWS 也成为亚马发展 IoT 的主要燃料,为智能音箱 Echo 提供了坚实的落地基础。解决了 B 端的问题,智能化的全民时代方才渐露曙光。

这其实也是如今各路第三方物联网平台们值得学习之处,解决了企业端的痛点,完善了生态系,市场才有理由相信,旧时高不可攀又不实用的智能硬件,如今真正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转载自:全球智能化商业;
作者:江川;
原文标题:在2B或2C的十字路口,智能硬件选择了2B
图文编辑:森林木 / 深圳湾
题图:CES 2014 最受欢迎个人出行类智能硬件(图源:The Verge)
>>
Back to top b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