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2farticles%2f11170%2fmbpnew
|
2016-11-02

对新款 MacBook Pro 的观察:有了摸摸棒会更棒?

一名科技评论者眼中的新款 Macbook Pro,笔记本创新还能谈些什么?


编者按:本文由 Rocket Café 火箭科技评论授权深圳湾(公众号 ID:shenzhenware)发布。

本文作者 Rocket Café 创始人 Fred 傅瑞德,科技业与出版业经验超过 25 年,年少时编过军事杂志,商管是本行;曾任 Macworld 中文版总编辑,以及多家企业的语言应用与行销顾问。2005 年之后钻研行动运算技术与数位出版。

关于苹果加上 Touch Bar(我一般都戏称为「摸摸棒」)的新版 2016 MacBook Pro,前几天推出之后引发了一些讨论;大家批评的点多半集中在:

  1. 1.Touch Bar 没有太多实际效益,去除 Esc 键尤其对软体开发者有点麻烦;

  2. 2.处理器和显示晶片是去年的规格;

  3. 3.蝴蝶式机构键盘似乎不好打;

  4. 4.连接埠只剩下 USB Type-C,连 MagSafe 磁性电源接头都没了;使用上可能必须依照需要购买各种转接线,不方便。

2 和 3 两点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一般不会从是不是最新、最潮的规格来看产品,只要合用、能适应就好(这一点当然需要实际试用才知道)。

关于连接埠和转接问题

关于连接埠的更新导致需要转接,对我个人无论是心态上或实际上都不是太大问题,因为:

关于 Touch Bar

对于Touch Bar(据说使用修改过的 WatchOS 来推动),我的看法则是这样的:

我并不特别怀念 Esc 键或 Fn 键。确实,这些都是来自四十年前终端机时代的产物,总有一天会被淘汰掉;而且手机和平板电脑介面的普遍应用,也证明了它们并不是绝对必要的(但我们有时候还是需要键盘打字)。

但是 ,Touch Bar 是不是最好的解答,则还并不一定。因为:

  • Touch Bar 原本就不是为了直接取代那排功能键而设计的;

  • 以介面操作的行为而言,按键是「数位式」的(只有 0 和 1 两个位置),而以连续动作操控的 Touch Bar 除非模拟按钮,否则反而是「类比式」的(类似过去的无段拉棒或旋钮);

  • 不过也因为它的「类比」特性,所以用在调整音量或萤幕亮度上、或是特定的介面上(例如绘图软体选色)特别适合;

  • 在需要模拟或操作 macOS 以外的「老派」作业系统时,缺少 Fn 键可能会有一些麻烦。

至于比较正面的想法,则是 Touch Bar 除了当做额外的触控操作介面之外,也可以当做第二个萤幕来显示一些资讯;不过以目前萤幕的尺寸和高解析度而言,这一点并没有迫切的需求。

短时间来说、而且不考虑模拟其他作业系统的状况下,我认为 Touch Bar 是一个好的(但再说一次,并不是绝对必要的)过渡性硬体介面设计:

我比较期待的,是因为它有一些承继自过去其他产品的设计观念,因而也具备了不少在应用变化上的潜力:

例如这个:

然而,它的弹性和创新设计,不免也会有一些「太过创新」(或者说历史悠久)的误用、滥用疑虑:

这些都仍然有待观察,但 Apple 针对这些疑虑,应该都已经有一些安全机制。这是目前 Apple 提供的基本设计规范,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安全方面的叙述。

关于 Apple 的创新

说实在话,以「看戏」的角度来说 ,Apple 的发表会已经很久没有令人惊艳的表现了,所以我说:

但就产业的立场来说,可以简单浓缩成两点:

1. 谢谢提姆厨师

目前的 Apple 执行长 Tim Cook 原本就是个「守成重于进取」的管理者。理性来看,进取型的 Steve Jobs 过世之后,如果没有跟他一样天纵英明的管理者出现,「进取→进取」的发展可能会是一场动摇国本的灾难(不一定会发生,但如果发生了、又没处理好,就是动摇国本)。

所以,虽然可能会有几年没有好戏可以看(确实也是如此),现阶段「进取→守成」在经营上反而是比较稳扎稳打的合理决策。

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 ,Tim Cook 这几年之中的任务应该是在尖端创新方面(小创新还是要的)放缓脚步,把重点放在近年来急速发展、以 iPhone 为主的移动设备和应用上,让 macOS 和 iOS 顺利完成整合和市场区隔。

接下来,如果天佑 Apple,有下一个具备强势创新能力的「教主」出现(或许到时候 Jonathan Ive 已经准备好了),Tim Cook 就完成了守稳江山、产品版图打好基础的工作,让下一任执行长可以好好发挥。

2. 令人困扰的瓶颈

不只是 Apple,大约近五年,各家笔电厂商都应该已经碰到创新设计上的瓶颈。

笔记型电脑虽然 1980 年代就已经问世,但真正普及的早期笔电是在 1990 年前后才出现。在之后的 10 年之中,键盘从靠近身体的一端变成靠近萤幕,从没有指标装置变成有轨迹球 ,IBM 则采用了许多人喜爱的「小红点」;萤幕从单色变成彩色,液晶萤幕技术每年都有显著的成长。

2000 年之后,这些技术的成长速度开始减缓,创新设计慢慢转往着重更轻、更薄、更快、续航力更长这些方面;至于处理器的 GHz 数、是否有独立绘图晶片等等,往往只是厂商在产线成本效益上的考量。

这段时间之中,产品并不是没有在进步、也不是不好,每隔几年我们还是得贡献一笔收入换机;但这些产品只是跟着零组件和软硬整合技术一起成长的进步,真正石破天惊的革命近乎没有。

近几年来,有什么非常具有突破性的笔电创新是大家记得的?

严格说,我个人记得的只有从牛皮纸袋里拿出来的 MacBook Air。

但 MacBook Air 之后呢?每一两年都还是有新机上市,但也就是新机而已;我自己自从 2006 年的 17 吋 MacBook Pro 之后,没有买过新机,因为机龄三五年之内、价格只有原本四分之一的旧机,是我认为成本效益最高的产品。

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那苹果(和其他笔电厂商)就危险了。(笑)

不负责任的说,近几年来市场上的笔电产品只有三类:

  • 模仿 Apple 的笔电
  • 不模仿 Apple 的笔电
  • Apple 的笔电(但多少也有模仿自其他产品的设计)
  • 不是笔电的笔电(例如 iPad Pro 和微软的 Surface 系列)

前面所说的瓶颈,是包括 Apple 在内的任何一家厂商都正在面对的,而且已经持续好几年;既然大家都生不出新东西,那么就得想办法在新产品上动点脑筋。

但 Apple 和几家一线厂商,都还是很努力的在设计上花功夫(甚至包括微软在内)。

Apple 比较占便宜的地方,在于旗下的 iPhone 等行动设备,因为产品应用特性和用户体验回馈的关系,都有一些突破笔电框架的设计成果;而这些成果又可以回到笔电上,成为创新设计的基础(例如这次的摸摸棒就是)。

而其他厂商因为多半没有这个优势,所以会比较辛苦一点。至于缺乏研发和行销能力的厂商,则只能在大量使用公版零组件、以及降低成本上面下功夫,再不然就是直接抄袭:某些设计能获得市场接受、或是 Apple 已经「教育」大家接受了,再跟进就好。

总而言之 ,Apple 这次的新产品之所以会遭受这么多批评,一部分也是因为已经到了「快变不出把戏」(除了前面讲过的「循序进化」之外)的时候,所以必须以比较违反传统(以摸摸棒取代 Fn 键的位置)、并且较为激进(全部采用 USB Type-C)的方式来强迫自己和使用者前进到下一代。

各位不满新款 MacBook Pro 没有旧款 USB 接头的朋友们请想想看:

  • 如果 Apple 一直为了兼顾旧介面相容性,而多少留下几个 USB Type-A 接头,要花多少年才能完全转到Type-C?

  • 如果 Apple 过了这一关,顺利完成产品转型,是不是f会有许多厂商争先恐后跟进?

  • 如果你是Tim Cook,可能会怎么做同一件事?

旧时代的习惯、新时代的冲突

这几年创新设计的困难点,除了旧时代技术已经饱和、新时代技术还没有上线的「青黄不接」之外,还有一个用户面的问题:第一代笔电的使用者,到现在已经累积了二三十年的经验;这段时间拉得越长,要采用完全创新的设计就越困难。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一夜之间把全世界笔电上的键盘和触控板,也用一个大型触控萤幕来整个取代吗?技术上当然没有问题,只是会有上亿的「老」用户可能会忽然不知道怎么用电脑了。

要让这种革命性的改变成功,厂商必须有能力推出跳跃式思考、但又不难让一般使用者接受的设计来说服。

2007 年的第一代 iPhone,就是这样的案例:在那之前,没有键盘就不会用手机、没有笔就不会用触控萤幕的人很多;但在那之后,就几乎没有人再对「智能 手机怎么用」提出疑问了。

不过,有些基本设计终究还是很难忽然改变,而有些与使用体验没有直接关系的地方,则需要有人开第一枪去引爆革命;在个人电脑的历史上,苹果有许多次扮演这样的角色,也因为如此,使用者在这方面对它的期望也特别高。

关于「对 Apple 的期望」、以及这些期望和产品行销相关方面的讨论,请参阅 Rocket Café 先前刊登过的〈关于iPhone 7,Apple该感谢唱衰他们的部落客〉一文。

另辟蹊径

所以大家习惯都改不过来,笔电就不能再进步了吗?

如果不能一下子改变原有的产品型态,那么何不试试另辟蹊径?

所以我们有了平板电脑、平板加键盘、平板笔电两用机、触控笔电等等和现有「传统笔电」彼此并行、但型态不同的尝试;如果有一天,其中一种能受到广泛接受、并且产能不逊于传统笔电,那么或许就不必再执着于「键盘怎么办」,而是可以直接跳到新的解决方案。

而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当然笔电也会有它自己的改进;一部分来自笔电本身软硬体的进步、另一部分则撷取来自平板电脑等方案的技术与经验,直到能取代整个笔电构型的产品出现为止。

而我相信,配备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就是这样的产品,很快或许也会有其他厂商有类似概念(取法来自行动设备的设计,但不一定是 Touch Bar)的产品问世。

结语

然而,这一两年之中出现的新设计,从转型的角度来看都只是过渡性质、甚至带了点实验意味的产品;从整体产业创新的角度来看,也比较保守了点(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了)。

这表示你不应该买吗?并不是。只要有新机需求、有预算、而且新的 USB Type-C 埠不会造成连结周边的困扰,还是值得下手的;反正等它退休的时候,或许笔电的世界已经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样子了。

然而,没有 Touch Bar、或是没有跟上 USB Type-C 的风潮很可惜吗?倒也不会。无论是买中古机、或是现在仍然选择原有构型(有 Fn 键、无 Touch Bar)的新机,除了不是那么炫之外,应该也不吃亏。

至于这几年各家笔电厂商的瓶颈,短时间之内还看不到明显的解决方案,大家只能各尽所长、各取所需;上焉者努力研发设计,多少给用户一些惊喜,下焉者就只能跟在领先厂商后面捡便宜,能抄多少算多少。

这个瓶颈对每一家公司都是公平的,但只有努力研发、创造差异的公司,才能在这一波混乱之中出线。

至于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月出云开,一时之间自然还看不出来,但观察一下其他「替代产品」的发展状况,或许可以一窥端倪。

- 「火箭科技评论」相关文章 -

>>
Back to top b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