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X8 系列定档 10 月 24,首发潮汐引擎 x 天玑 9400 最强组合
上海比深圳好!创客教育是人文不是科技! | 湾+ 观察
讲述一位创客妈妈与创客教育的故事,有记述、有观点、有情感、有分析,请慢慢往下看。
去年年底「深圳湾」曾报道过深圳几家特色创客空间的故事,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数十家。而截止今年 6 月,这个数目可能翻了数十番。创客空间,一个国外的舶来品,在早期的深圳属于少数 DIY 爱好者们的天堂。而在全球创客潮的今天,创客空间已俨然成为一种具有标志性的地域建筑。
但与此同时,随着空间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群也开始关注智能硬件、开源、模块、创客... 在过去全国创客空间会员人数不到 5000,现在会员都已普及至小朋友。
今天文章的主题就是关于创客小朋友及创客空间的主题。文章有点长,讲述一位创客妈妈与创客教育的故事,有记述、有观点、有情感、有分析,请慢慢往下看。
她与南荔工坊
在深圳,很多创客或者硬件爱好者可能都知道 TS(TechSpace),但应该很少人听过南荔工坊。而去过 TS 的朋友应该都有见过一位短发、总是很忙碌的女生,她就是南荔工坊的创办者,同时也是 TS 的运营者廖丽婷。
她创办的南荔工坊不同于 TS 的是:它是专为小孩子们开设的创客空间,为小朋友们提供一个自由创造、学习造物的平台。
给小朋友提供的一个创客空间?是不是眼前马上呈现的是:一群孩子将屋子弄的乱七八糟,追赶打闹,满地狼藉。对于很多大人来讲,看到各种电路板都会两眼犯晕,小孩子能做这个?那通过南荔工坊的故事,大家也许能够得到答案。
好奇宝宝、妈妈、造物技能科普工作者是廖丽婷
好奇宝宝、妈妈、造物技能科普工作者是廖丽婷送给自己的三个标签,也正是因为这三个标签,推动着她选择了做这份独特的工作。曾在 SeeedStudio 做过多年产品经理的廖丽婷来讲,电子电路之类并非难事儿,从接触各种各样的模块、电路板到和国外创客、社区的连接,这位萌萌的女生顶着一份好奇心慢慢的也变得极客范儿了!
廖丽婷 DIY 的形状怪异的电子产品
而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开始接触到很多热爱电子电路的小朋友,但细心的廖丽婷发现国内小朋友和国外小朋友在动手和思考方式上差异非常大,国内小朋友思维非常固化,动手能力也非常弱。
在一次活动上,一位小朋友的举动就让她非常吃惊。她当时走到一位正在画电路图的小朋友身边时,看到小朋友正在纸上画着方方正正的电路,当时就觉得非常奇怪。
廖丽婷:为什么你画的电路这么的直呢?
小朋友:并联电路就是一个“日”字啊!
廖丽婷:那能将电路画成曲线吗?或者是一个动物的形状?
小朋友:...
当问完这个问题后,小朋友就彻底疑惑了,因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很多培训机构,大家交给孩子们的都是电路要画成直线。
在经过和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后,自己动手画出的电路
身为一位两岁小朋友的妈妈,从母性的角度看到这种情形也是非常心痛。对于造物技能科普工作者的,廖丽婷做的事情也更加显得公益。
痛并快乐着
算上廖丽婷目前团队仅两位工作者,每月仅仅能够维持一个收支平衡。在没有大量资金、人力的支持下,想改变传统的教育培训思维模式异常困难,简单的硬件、资源投入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值得高兴的是,虽然社区现在规模还非常小,但廖丽婷和她的团队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她们也在和孩子一起探索成长着。
看到花花绿绿电路板和模块,即使对于不懂电子的大人都会有种畏惧感,那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呢?几个小朋友在社区内,教会他们基本的原理后,他们的创作着实让人大为惊叹!
用现有工具,几个7岁的小朋友竟做出了一个小黄人。用剪刀戳身体的各个部位,即可播放录制的声音。
相较于很多商业上的血雨腥风,廖丽婷以自己的坚韧、兴趣以及特有的母爱安静的做着自己喜欢和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
她看小小创客
上个月,南荔应邀参加了苏州的青少年科技创意展。活动结束后,我就顺道去了趟上海,探访两位老朋友,分别是小小创客的负责人珊珊以及同济大学 Fablab Shanghai 的慧明。
与两位老朋友的碰面令我感受到沪深两地在创客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故分享如下。
小小创客是新车间发起人李大维与珊珊共同启动的创客教育组织。第一次见珊珊是一年前的事了,当时小小创客刚起步,而南荔也在不久后成立。同为第一批探索创客教育可行方案的同志,这一年,我们有太多可以交流分享的经验与观点了。
虽然小小创客频繁出现在上交会等等大型活动上,但其实到目前为止小小创客并没有全职员工。当上海的官方部门将一个一个大活动的展示机会给到小小创客时,珊珊的对策是调动社区资源来实施活动的细节。我们碰面的那天,正值上海科技周期间,珊珊接连跑了三个不同行政区的三个会场,去传播创客精神的内容。
她看 Fablab Shanghai
同济大学的 Fablab Shanghai 现在改名 Fab O 了。虽然用了 Fablab 这个与 MIT 相关的高大上的名字,其实并不是一个大投资的项目。慧明与我约在 Fab O 见面,聊聊大家的近况。
还在运营 Fab O 的时候,慧明启动了一个称为 Askmakers 的栏目。从全国各地拉了好些希望拓宽国内创客定义的朋友进来,一起讲述身边 Makers 的故事。
而 Fab O,空间面积约 70 平,在设计学院为其提供场地之后,就在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开始教授如何做设计和创作的工作坊及课程来支撑自己的运营及新设备的添置。
在慧明的角度看来,一个创客空间,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投入。在将社区运营的事交接之后,慧明现在加入到一个帮助传播创客教育内容的团队,做产品的开发工作。
她对创客教育的理性分析
创客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创客教育呢?
克强总理去柴火之后,铺天盖地关于创客的言论出现了。细化到创客教育的领域,各地也出现了好多挂着创客教育名义的机构。甚至,在那个新闻出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某出版社就出了一套宏伟异常的创客教育丛书。BUT,亲爱的,你们真心感受到创客教育之于我们下一代的意义是什么吗?
是为了让下一代变成乔布斯?是将编程知识、电子电路知识变成如同舞蹈绘画一般另一种常规培训班?还是什么呢?
从创客社区出发,认可这种创客文化,到投身到创客教育领域去传播这种文化的人,想必都是因为其中所感受到创造力而做出这个决定的。
创客教育之于我们下一代,所希望带去的,是基于生活与社区,能够开放地去接受新事物,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去创作,去分享的品质与自信。
开放性是当中很重要的品质。因为开放,所以不存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界限,只有这个技能是否对你想法的实现有帮助这个判断句,所以有了 STEAM * 的说法。因为开放,所以由人构成的社区变得重要,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的交流会给你灵感与支持,促进你点子的实现。
注:STEAM,是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 以及 Math 的缩写,表达的是跨学科创作的教育理念。
草根属性
如果说创客在国内已经被普遍约等于草根创业者的话,那这个概念被放大的程度在深圳要远超上海。
上海从两年前就开始执行社区创新屋计划,这个创新屋每个面积约 200 平,定位是科技普及,服务于生活社区。虽然当时创客这个概念并没有被炒得超级热,现在也有声音表示创新屋这个项目做得并不太好,但起码说明决策者理解,新的创作方式与文化应该以小型空间的形式去服务生活社区才更有意义。
而相对的,深圳对于创客的理解,则大部分倾向于科技创业。传统行业巨头将自身资源倾向草根创业的领域固然是好事,但是在花大资源投入时所考虑的,应不仅是钱与设备,而更多是人与社区。
你可以花 500w+去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创客空间,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多人真心需要这些高端设备,甚至根本就不会用这些高端设备的话,那巨大的投入就有可能变成泡沫了。
一个有生机的创客空间不一定需要太大的投入,但一定是社区共建的。
上海的新车间是社区共建的一个最好的例子了。新车间的成员能够说。发起人李大维并不代表我们的观点,那其他的创客空间,能否给成员这个程度的参与感?
殊途同归
我碰到过不计其数的人问我,创客是什么?真有那么多人创业吗?一家创客空间需要有什么?
按当前创客约等于创业者的定义,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有数,没有那么多准备好去创业的人。在下决心创业之前,应该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去试错,去思考。
而现阶段,如果我们希望更多人可以去创造而非跟从的话,最急需而且艰巨的应该是土壤耕耘的工作。只有土壤耕耘的工作做到位了,才有idea茁壮生长,当前各个孵化器也才能有可以帮助的对象。
这个土壤耕耘的工作,就是创客教育,这个会不会是我们这些人殊途同归的原因?
「她与南荔工坊」内容源自「深圳湾夜话」儿童线下活动分享。
「她看小小创客」至「她对创客教育的理性分析」部分,经创作者廖丽婷同意后,转载至微信公众号「南荔工坊」(南荔工坊致力于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专业而跨界的创客教育学习工作坊与课程,分享造物社区中有趣的人喝事。),文字稍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