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2farticles%2f10881%2f640
|
2016-05-27

富士康「机器替代人」:6 万工人失业的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富士康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给企业和我们都带来了哪些启示

昨天,这样一则消息在硬件圈引发了不少关注:富士康用上了机器人,6 万名中国工人失业——我们一直担心的机器抢夺人类饭碗的事,提前变为了现实。

根据 BBC 消息,富士康去年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了 40 亿人民币的资金,而仅在江苏省昆山地区的富士康工厂里,因为机器人的引入,员工数量就从 11 万锐减到了 5 万,而且工人数量还正在加速减少。

其实看到这则信息,并不应该惊讶,回顾富士康这几年在机械化和自动化方面的努力,这一切也在情理之中。

回顾富士康机器人之路

2006 年,郭台铭办公室就聘请了一批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实验室的自动化技术专家专职富士康机器人研发。2007 年 1 月,正式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

富士康自行研发、生产的工业机器人,跟国外品牌机器人一样,有一个好记的名字——「FOXBOT」。这个单词的意味再清晰不过了,它是「Foxconn」和「Robot」的合体。

在技术上,富士康从不公开太多,郭台铭罕有的描述富士康工业机器人研发状态的言辞之一,就是向媒体表示,机器人制造基础在于硬件、关键零部件、软件、系统集成以及远端遥控,而这五项技术现在富士康都有。

根据富士康 2008 年的产品手册,到 2008 年的 3 月份,他们已经可以提供包括 2 款 5kg、1 款 16kg 以及 1 款 SCARA 机器人在内的 4 款机器人。到 2009 年,产品规模扩展到 5 款串联 6 轴机器人(5kg,16kg,20kg 负载),3 款 SCARA,1 款 Delta 以及 4 款非标型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售价大约在 2 万~2.5 万美元,比其他品牌的机器人便宜将近一半。

同时,富士康还在美国申请了数十项的发明专利与外观专利。其产品被重点应用于堆栈、上下料取放、喷涂、输送、装配、搬运、小负载搬运、打磨、贴膜、抛光、油压等工序上。2010 年该系列工业机器人于山西晋城富士康工业园批量生产,直接加速了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的成型。

2008 年的 4 款外形专利图

按这项计划,2012 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 30 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2012 年初,郭台铭在考察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区时证实,富士康已经启动「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计划,要在 2012 年底前装配 30 万台机械臂,到 2014 年装配 100 万台,5 年到 10 年内逐步实现全自动工厂。

富士康很早就开始布局机器人以代替产线工人。业内人士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成本的增加、劳动纠纷加剧以及生产效率低下,这一切使得富士康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机器替代人的重要性。

哪类机器人代替工人工作

在工厂车间主要有两类机器人代替工人工作,也是上文提到,富士康主要研发的产品,一是 SCARA 机器人,二是 DELTA 机器人。

SCARA:

SCARA 一般具有四个轴和四个运动自由度(包括 X,Y,Z 方向的平动自由度和绕 Z 轴的转动自由度)。该系列的操作手在其动作空间的四个方向具有有限刚度,而在剩下的其余两个方向上具有无限大的刚度。

SCARA 系统在 X,Y 方向上具有顺从性,而在 Z 轴方向具有良好的刚度,此特性特别适合于装配工作,例如将一个圆头针插入一个圆孔,此外,SCARA 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串接的两杆结构,类似人的手臂,可以伸进有限空间中作业然后收回,适合于搬动和取放物件,如集成电路板等。在这样产线的工人,很有可能被 SCARA 取代。

DELTA:

DELTA 机器人是典型的空间三自由度并联机构,整体结构精密、紧凑,驱动部分均布于固定平台。其特点在于,承载能力强、刚度大、自重负荷比小、动态性能好,重复定位精度高。可以超高速拾取物品,一秒钟多个节拍,能实现物品的抓取、加工和运输。

业内人士提出,在富士康产线上,一些流程复杂且生产数量足够大的产线,可通过特定研发的机器人进行替代,或者采取「人机协作」的方式,让原本需要 20 人的产线,减少到 5 人,甚至更少,用机器去替代一部分人,人与机器搭配工作,利用人的创造性,机器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两类员工」的长处。

行业人如何看待富士康工人饭碗被机器人「抢走」

某著名公司自动化工程师

机器人生产的产品是价值的转移而没有创造新的价值。自动机械取代人类从事重复性的工作短期看是抢了人的饭碗,长期看是把人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创造性劳动。同时,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将产生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岗位,因此,机器从来都不是工人的敌人,而是工人的工具。

某消费级机器人 CEO

中国发展到现在,注定中国不可以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工人的工资一直上涨,很多厂撤去东南亚,就算不是被机器人替代,也会被东南亚的人工替代。

工厂之所以想要发展机器人,大多是因为想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了。新产业繁荣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生产机器人也需要工人,还需要研发团队和科学家。随着中国的教育水平提高,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技术型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是说机器人是把人的位置提高了而非取代。

某投资机构机器人方向的投资经理

对资本市场来说,趋利的因素更多,当廉价劳动力不再,就必须寻求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率还能节省成本的方式。相对的,普通人也会积极去学习,参加培训,增加个人竞争力,这才会是正循环的过程。

某模块化机器人创业公司 CTO

这是一个「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一个必经过程。机器人代替人去干一些重复性的事情,这样才能推进科技进步,人才才会进入新行业,每一个人的生产价值才会提高,大家的收入才会提高。要不然中国永远定位在代工,那岂不是每年赚的钱都用来向国外买设备了。

总的来说,作为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富士康,在自动化探索的道路上给众多企业敲响了「机器替代人」的号角。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十年工业机器人市场会更加广阔,「机器替代人」会深入到各行各业,自动化转型也会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目标。

>>
Back to top btn